美文网首页积极心理学心理科普成长励志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作者: 周周心理说 | 来源:发表于2019-08-09 18:55 被阅读344次

    以前看《自卑与超越》时,就觉得虽然只有薄薄一册,内容却是零零落落,最近看《儿童教育心理学》,感觉到熟悉的风格,不厚的一本,依然没有明晰的框架,知识点散布在内页各处,于是,先来泛泛读,再来细细梳理,总结出一些自觉核心的观点,敬仰大师的洞察和预见,近百年前的作品,对今天的教育,依然有着极富价值的指导意义。

    在阿德勒看来,教育,是儿童在成人的指导帮助下,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形成的生活风格,会影响未来的人生轨迹,足可见教育之重。而这本书,正是写给每一个和“教育”有关之人的,不论是教育从业者,还是为人父母,都可以从中收获一些启发。

    《儿童教育心理学》


    生命是一个整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个体

    生命的每一次经历都不是独立事件,它们在生命中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事件都存在于自己整体生命的背景之下,儿童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他总体经验和整体人格的表达。

    比如,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在入园后表现出极大的不适,长时间哭闹拒绝上学,无法和小朋友相处。当孩子的个人生活方式与学校要求的生活方式发生冲突,可能就需要家长适时反思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的生活背景,在家庭教养的过程中,没有为此做出准备,孩子没有获得过于此相关的指引,幼儿园这一环境的变换,不过是让家庭教育的问题尽早暴露出来而已。

    所以,问题不是一夕产生的,总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相信成长不是僵硬的机械论,而是不断持续发展的,教育和改变才有了可能。

    自卑感和追求卓越,一体两面的强大杀伤力

    “自卑和超越”是提及阿德勒就会想到的代名词,阿德勒认为:所有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并试图改善自己的环境来消除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会减弱自卑感,心理学上把这一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自卑往往代表着负面,而超越则象征着一种优秀品质。但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是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的状态,超越是对突破现状的渴望,两者是基于同一个事实的两个基本面,过度的自卑或者过分的追求优越,都会对个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过度自卑的害处比较好理解,会打击自信,削弱人们对抗困难的勇气,甚至自我设障堵住成功的大门,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境地。

    但对于追求卓越,我们确是有着很深的误解。中国文化一直鼓励拼搏进取、力争上游、勇攀高峰,鼓励追求卓越,像勇者一样一往无前,但过分的雄心、过高远的目标,往往会给儿童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当孩子自觉无法满足期待的时候,还在一味的争强好胜只会摧毁自信,不敢挑战一丁点困难,只拣选那些能带来肯定结果的事情做,执着于分数或者评价,更坏的情况是,为了维护自己脆弱的优越和自信心,这些孩子会嫉妒比自己优秀的人,贬低、中伤他人以维护自己妄自尊大的卓越梦。

    在成年人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人,比如某些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的“柠檬精”,逞口舌之快寻求心理的满足。

    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形成个人的生活风格

    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人都有社会情感的需求。达尔文观察到,那些防御武器不够锐利的动物总是群体出没,大自然没有赋予这些动物尖牙利爪和翅膀,它们才组成团体一起生活以作补偿。组成团体不仅可以弥补个体所缺乏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发现保护自己和适应生存的新方法。所以,在阿德勒看来,如果儿童缺乏对社会的参与,不仅是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也会造成心理上的封闭。

    为人父母者,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将孩子的兴趣和信任扩展到其他人那里去,让孩子具有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个人和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问题:

    1、社会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对友谊、忠诚、信任等等这些人际关系抽象概念的理解。

    2、如何度过一生。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在社会分工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想要从事的职业、承担的社会角色等等。

    3、两性关系。即爱情和婚姻。

    对基本问题的回答,代表了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也反应在个人的具体行动上。

    一个人在接受幼儿教育时,是培养社会情感的最佳时机,儿童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进而影响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以及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一些需要注意的教育误区

    自卑情结的恶性循环

    由于家庭问题或身体问题引发心理缺陷,对这些儿童来说,生活充满了辛苦和磨难,他们在生活和人际中屡屡受挫,对周围的环境保持敌对的态度,心怀怨恨的孩子通常会有一种破坏别人生活的阴暗性格,她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应对环境,试图通过欺压弱小来补偿他们的无力感。

    而那些一直被娇宠溺爱的孩子,习惯了做家庭的核心焦点,当走出家门的时候,会发现世界的聚光灯并没有打在自己身上,则会萌生退缩的想法,以至于厌学逃学,时时刻刻想要再次回到被家人呵护宠爱的环境中去,拒绝长大。

    为了避免自卑情结的产生,对于父母来说,既不应该用浪漫美化现实,也不应该用悲观的词语形容这个世界,他们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能够从容照顾好自己。从家庭开始“预备教育”,帮助孩子不断扩展生活范围。

    ------------------------------------------

    由劣势演变成的防御机制

    有的孩子会表现出懒散、心不在焉或者制造一些疾病的借口,在这些时候,家长往往会惋惜“如果勤快/注意力集中/多运动,就可以把事情做好”,却忽视了这些小行为背后的“小心思”,这些行为可能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作为逃避困难的借口,不作为就不会被说成是愚笨,而且还成功吸引了父母的关注和照顾。

    此外,虽然“阅读”一直被我们归为好习惯一类,但阿德勒也提醒到:需要注意那些喜欢读书,阅读量远远超过一般儿童的孩子,他们往往缺乏勇气,有些只是通过阅读赢取力量,这样的孩子虽然想象力丰富,但是却不敢面对现实。

    ------------------------------------------

    客观看待成绩单和智力测试

    如果只把成绩看作一个分数或某个排位未免局限了,在某种意义上,成绩可以被视为孩子目前心理状况的反映,包括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兴趣范围和专注能力等等,比如在成绩单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长,不妨通过孩子当前取得的成功来鼓励他们追求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学问。

    不论是考试能力测试还是智力测试,这些结果都不能代表一种完整的评定,迷信测试结果来评判孩子的未来往往会成为限制发展的枷锁,请小心那些局限的、绝对的、标准化的、固定不变的评价指标,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动态变化的个体,更何况是飞速成长中的儿童,“三岁看老”这种话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

    ------------------------------------------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倘若一个长期崇尚“棍棒教育”的父亲,突然接受了某种新式教育,开始变得态度慈爱而又友好,他的孩子也不会相信这种改变是真诚的,他会觉得这是父亲的一种权宜之计。

    就像是一个一直以“命令式”风格著称的领导,突然有天和颜悦色跟下属表达“民主式”管理的意愿,会让人觉得——这一定是个坑。同样的,孩子相信其与父母的关系并不会因为这突然的整改而发生质变,所以,在教育这件事上,父母要灌注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eck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