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书单|八月我读了六本书

作者: NaNayin | 来源:发表于2018-09-02 13:11 被阅读99次

    一、《走出非洲》凯伦·布里克森

    在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没办法叙述出来书里都讲了些什么。这本书留在我脑海中的是一幅画:壮阔的非洲草原,炙烤着大地的阳光,农场上劳作的原住民们,盛大的舞会,她和丹尼斯在餐桌前把酒言欢,还有在草原上肆意奔跑的野生动物们。

    本书的作者是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28岁时,她带着丰厚的嫁妆嫁给了瑞典男爵布洛尔·布里克森。婚后他们在肯尼亚买下了一座农场,种植咖啡。

    可惜,她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丈夫不爱她,经常把她一个人丢在农场,甚至把梅毒传染给了她。咖啡树的种植也不顺利,海拔太高,咖啡豆的产量过低,蝗灾、旱灾,这一切重担都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好在她遇到了丹尼斯,这给她的心灵带来了慰藉。丹尼斯驾驶直升机翱翔在非洲大陆上空,带她看雄狮与野牛,带她用上帝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往事如烟,十七年后她经营的农场破产,丹尼斯也永远在非洲大地上长眠。

    她离开了,两手空空。但她的双手已经触摸过一切,她带走了只属于她自己的永恒的回忆。

    许多年后,凯伦向她的读者们讲述了她在非洲经历的一切,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她用最平静的语调,娓娓道出了非洲大地上发生过的一切,平平淡淡,却又色彩斑斓。

    1985年,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在美国上映。1986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这部电影斩获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7项大奖。

    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这都是一段离我们很遥远的经历。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只是跟着作者的文字,去经历了一段我没有机会去亲身经历的生活。

    庸人自扰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在我们还没有能力或机会去行万里路的时候,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眼界,我们可以知道,世界很大,生活不止是由鸡毛蒜皮组成的。

    你读过的书,最终都会构成你自己。

    二、《人间失格》 太宰治

    “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

    “我们认识的小叶,也是个神一样的好孩子”

    小说的主人公叶藏,自小体弱多病,且生性敏感,惧怕人类,包括自己的家人。他对人类的行为无法理解,于是他选择用滑稽的言行,维系与人类的联系,战战兢兢地活着。

    后来他与女人跳海殉情,只有他一人获救。父亲对他大失所望,他只能寄居在担保人“比目鱼”家里。

    在与多名女性“交往”后,他结婚了。结婚后,妻子祝子因轻信他人在家中被人侵犯,目睹了这一切的叶藏却没有阻止,这也使他精神崩溃,彻底“堕落”。他整日酗酒,依赖药物,最终被“比目鱼”和哥哥送进精神病院。

    在所谓的人世间摸爬滚打至今,我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就只有这一句话:

    一切都会过去的。

    《人间失格》发表的同年,作者太宰治第四次自杀成功。

    太宰治笔下的主人公和他本人一样,有着很强的边缘人的特性。他们是精神上的先行者,他们对人类社会失望,与周遭的世界格格不入,他们拒绝妥协,但又不去试图改变什么,只是一味地承受,最终在自我毁灭中走向沉沦。

    三、《单读——消失的作家》

    这一本书,严格意义上说应该算是本杂志。这一期的《单读》主题是“消失的作家”,书中写了马尔克斯的牙医对马尔克斯的回忆;晓宇对秘鲁左翼诗人的描写;文珍谈张爱玲的后期写作;吴琦与美国作家何伟的对话……

    这本书还收录了一些作家的随笔、小说、书评等等。我最喜欢的是郭玉洁的《在高山前,盖一所木屋》,讲的是在泰国北部的一个村里,几位来自各国的独立女性报名了这里的一个木工工坊,大家需要合力搭建一座木屋。

    作者选择来到这里,就是想从自己“高效而无意义”的生活中暂时脱落。

    这是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这是一个总有人在追赶你的时代。

    生存在当下这样一个社会,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肩负着难以推脱的责任,不得不维系的社会关系,这压迫着我们只能不断向前,没人给我们停下来喘息的机会,除了你自己。

    “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我对着电脑、手机,刷最新的信息。从一个链接到下一个链接,留下很多看了开头的文章,和一事无成的沮丧心情。我加了很多人,成为朋友,世界四通八达,却很少抵达某个真实的人。”

    你有多久没跟自己好好谈谈了?

    四、《我的生命哲学》 李银河

    提到李银河,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应该还是“王小波之妻”。但除了这个“头衔”外,她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博士,这本书记载了她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读完这本随笔,我觉得李银河老师是一个有些可爱的人。这本书大部分的文章篇幅不长,在她的“碎碎念”中,我们一定会获得些感悟。

    比如她说有质量的生命是做自己真正想去做的事;

    她说自我实现是一个人更本质的快乐,是快乐的起始和极致;

    她说我们应该常常在无意识的生存中停下脚步,仔细端详一下自己的生活;

    她说只有当溢美之词沉寂下去之后,作品还能为人所喜爱,才是作品真正价值的显露之时。

    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你总要去做些什么,对吧。

    五、《冬牧场》李娟

    “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冬牧场》是我读的李娟的第一本书,读到她的文字是我这个月收获的一大惊喜。

    这本书讲述了李娟在2010年冬跟随居麻一家人深入阿勒泰冬季牧场生活的经历。

    冬牧场的生活并不容易。

    天气太冷了,为了保暖,大家住在地窝子里,随时都会从“天花板”上往下落沙。进入十二月,气温能达到零下四十度。生活用水都是大家出去背雪回来,近一些沙丘上的雪被找完了,大家只能越走越远。一袋子雪三十来斤,抗一袋回家能累得人头晕眼花。

    放牧是辛苦的,为了能让羊群在沙漠里吃饱,要天黑透了才能把羊群赶回来。不用出去放牧的女人们,要留在家里清理牛圈羊圈,背雪,绣花,打馕。。。。。。但这样也没有放牧的人一半辛苦。

    冬牧场的生活也是寂寞的。那里地势偏僻,人均占地四平方公里。因此,那里的人都很好客。每个地窝子的主人,都会为路过的人提供食物和房间。“客人登门,立刻铺开餐布奉茶。若碰到开饭就一起坐下来吃”。

    但这样“寂寞”的生活,在李娟的笔下似乎都变得轻盈起来了。她的文字平平淡淡,但就是有很强的吸引力。

    “无论如何,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的正在过去。”

    六、《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村上春树

    “人们的大多数行动,都是以自己仍将生存下去这一点为前提的。倘若去掉这一点前提,便几乎没有什么可做的了。”

    小说共有两条线:现实世界(冷酷仙境)中的“我”是一名计算士,收入不菲,打算着能存够钱以便日后悠闲度日。但他被卷入了两个组织的纷争中,沦为试验品,大脑中被植入某种程序。由于操作失误,被博士告知二十九小时后自己的生命将“终结”。

    世界尽头的“我”,在小镇上的图书馆做读梦人,没有记忆。这里的一切都很宁静,生活在这里的人,没有痛苦和烦恼,没有病痛,可以一直安逸地生活下去,因为这里的人都失去了影子和心。

    最后,两条主线重合,“我”留在了“世界尽头”。但不是继续做读梦人,等待着彻底失去“心”,而是选择进入森林,那里生活着仍然有“心”残留的人们。

    为什么主人公要留在那里?

    影子对他说:“这里没有争夺没有怨恨没有欲望,无非等于说也就没有相反的东西,那便是快乐、幸福和爱情。正因为有绝望有幻灭有哀怨,才有喜悦可言”。

    但他还是留下了,因为他发现了,整个镇子就是他自身。即使能够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恐怕也还是要走老路。

    “我除了成为我自身别无选择。

    八月书单|八月我读了六本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月书单|八月我读了六本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ehm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