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之六

作者: opcc | 来源:发表于2021-02-09 21:00 被阅读0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我想孔子说的时候是经过辨证思考的。

       首先“三人行”,人不能多,多了方面也就多了,没有面面俱到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选择性一多就不那么好判断了,如果是两个人,就没有选择的过程了,选择向另一个人学习或者保持自我,也是站在第三人称的位置审视彼此。

       其次“必有我师焉”,一个非空集合A={人类所有优点},集合B={你的优点},集合C={非你某人的优点},联想两个圆从外离到相交到内含,B∩C=∅时对方的优点都值得学习,即使B∩C=B或B=C,虽然不太可能,但两个如此近似的人,也会看到对方和自己的不足,就像照镜子。

       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是一种选择,自由的人会按自己的意愿,孔子则是给出了一种选择,并定义这种人为君子,君子就成了道德奖励的名号,小人是道德惩罚的称谓,抛开他人的看法,自己觉得从善是种心理需求的人,谓之君子,“谓之君子”又成了社会需要。总之这半句话是我们应该想去做的,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最后“其不善者而改之”,它的原理是啥,从众心理吧,但并非绝对,不善的人就是要保持个性,或者如果从其不善者,那一个善者不同流合污,其实更能体现人物性格和品质。

       从整个句子来看,里面包含了奇数不对等逻辑(名字自起的,领会精神),避开了“矛盾”问题,类似的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

       由于从众心理,加上多数情况下道德水平不高,导致道德的外显受到阻碍,如果周围没什么人,或非常多而人们无暇顾及时,感觉道德的表现要比人较多而又都有闲工夫关注时要良好。

       被我这么一解释,感觉这则讲的都不确定了,我觉得思想是思维思考过程的路径,一条思想应该有它的局限性和适用性,如果我说“一条思想必有缺陷”,那就成了悖论,为什么会有悖论这种结果也是个有趣的话题,以后有缘再说。

       孔子也是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后人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便成了多数人心里的道德准则。称他为圣人,是因为他的思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还是君主统治需要,又或是多数人做不到。

       我觉得他了不起在于他好学善思,敢于实践,坚信自己认为的想法和所走的道路。何有于我哉!

相关文章

  • 阅读分享|一起读经典——《论语》6.20∽6.23day81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半部《论语》修自身。 《雍也篇》——雍也第六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 《论语》日日谈 第74期

    《论语》日日谈 第74期 本章为《论语》:雍也篇第六篇第二十章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 《论语》日日谈 第107期

    《论语》日日谈 第107期 本章为《论语》:泰伯篇第八篇第六章 【原文】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里之...

  • 阅读分享|一起读经典——《论语》6.5∽6.7day76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半部《论语》修自身。 《雍也篇》——雍也第六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

  • 论语六则之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我想孔子说的时候是经过辨证思...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原文】 子曰:“知之(1)者不如好(2)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 【注释】 (1)之:...

  • 《论语》日日谈 第59期

    《论语》日日谈 第59期 本章为《论语》:雍也篇第六篇第五章 【原文】 6.5 原思为之宰①,与之粟九百,辞。子曰...

  • 《论语》笔记之六(《公冶长》《雍也》5.1-6.30):论语小舞

    题目:《论语》笔记之六(《公冶长》《雍也》5.1-6.30):论语小舞台,演绎大天地 作者:曲润琏 首读(粗读)时...

  • 【论语闲扯】之六

    之六 昨日霜降,已是秋季六节之尾,预告人间,时光流转进入暮秋时节,接下来该考虑如何度过漫漫冬日了。想苏东坡有词曰《...

  • 《论语》有感之六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六则之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eic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