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我想孔子说的时候是经过辨证思考的。
首先“三人行”,人不能多,多了方面也就多了,没有面面俱到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选择性一多就不那么好判断了,如果是两个人,就没有选择的过程了,选择向另一个人学习或者保持自我,也是站在第三人称的位置审视彼此。
其次“必有我师焉”,一个非空集合A={人类所有优点},集合B={你的优点},集合C={非你某人的优点},联想两个圆从外离到相交到内含,B∩C=∅时对方的优点都值得学习,即使B∩C=B或B=C,虽然不太可能,但两个如此近似的人,也会看到对方和自己的不足,就像照镜子。
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是一种选择,自由的人会按自己的意愿,孔子则是给出了一种选择,并定义这种人为君子,君子就成了道德奖励的名号,小人是道德惩罚的称谓,抛开他人的看法,自己觉得从善是种心理需求的人,谓之君子,“谓之君子”又成了社会需要。总之这半句话是我们应该想去做的,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最后“其不善者而改之”,它的原理是啥,从众心理吧,但并非绝对,不善的人就是要保持个性,或者如果从其不善者,那一个善者不同流合污,其实更能体现人物性格和品质。
从整个句子来看,里面包含了奇数不对等逻辑(名字自起的,领会精神),避开了“矛盾”问题,类似的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
由于从众心理,加上多数情况下道德水平不高,导致道德的外显受到阻碍,如果周围没什么人,或非常多而人们无暇顾及时,感觉道德的表现要比人较多而又都有闲工夫关注时要良好。
被我这么一解释,感觉这则讲的都不确定了,我觉得思想是思维思考过程的路径,一条思想应该有它的局限性和适用性,如果我说“一条思想必有缺陷”,那就成了悖论,为什么会有悖论这种结果也是个有趣的话题,以后有缘再说。
孔子也是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后人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便成了多数人心里的道德准则。称他为圣人,是因为他的思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还是君主统治需要,又或是多数人做不到。
我觉得他了不起在于他好学善思,敢于实践,坚信自己认为的想法和所走的道路。何有于我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