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初中学的论语六则么,不知现在的教材还有没有。在我的记忆里,这就是我思想启蒙的开始。论语六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做人,做人是重要的,以后也会强调,更重要的是思考。一旦开始思考,根本停不下来。不信你试试。
下面进入今天的主题,论语六则之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先向孔圣人深鞠一躬,在下要开始歪批了。
get新技能新知识,并且时不时地温习或者实践它,才能体会它其中的道理和乐趣。孔子说的这些言论本身就是越嚼越有味道,付诸行动,成为自己言行的准则,更是一种修身养德的自满足感。
节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里面的一段: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这个小说大体上讲得就是人和人之间,找对能说上话的人很难,这样解释孔子的这句话感觉也很有道理。作家能用文字来细腻而深刻地展现他们的观念,孔子用微言大义来阐述他的观点,老汪嘴笨,我也是。当有人表达出一些对他的理解时: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有兴趣的同志可以看看这本小说,我也刚看一点。
志同道合的人在远方,于是对于身边不了解和理解自己的人,我们又何必生气呢?这是一种高冷的表现,然而很多高冷的人,当你误解了他,他就沉默不下去了,定要论个是非。身边的人们匆匆来去,为了误会彼此较真儿,理性地把事情讲明是为了不耽误事,但一般都会有感性的成分在里面,于是就有了过节,等彼此没有瓜葛了,留下的就是后悔和怨念了。唾面自干,是从评书里听到的,能做到这种境地的人,如果他的内心真的是豁达的而不是隐忍的,那他的胸怀真是君子中的大丈夫了(生不生气是小,关键是这个感受,心理有洁癖的可怎么活【捂脸】)
小结
不一定非要有小结。从初中时我就感觉到这是一条会是孤独的路,就像老汪一样,找个能说得上话,能被人理解的人不容易,但又不像老汪,谈论可以彼此发表观点,而思考只能是自己独自做的事。孤独时你也许会选择思考,思考时你不会感到孤独。如果你能体会和理解你身边所有人,起码别人不理解你时,你也不会心里不舒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