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诚

作者: 安祥之音 | 来源:发表于2023-08-02 05:32 被阅读0次

    古往今来,有很多硕学大儒,他们都很重视一个“诚”字。“诚”是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所谓“不诚无物”,没有“诚”,一切都是假的。儒家的思想其所以不愠不火,无过与不及,符合中道,就是因为有这个“诚”字。

    佛法非常重视“诚”,只因古时翻译不同、词汇不同,有时候虽不用“诚”字,但他讲的是“诚”。我们知道现代的学术分为三大领域:即主知主义、主情主义与主意主义。这三大领域都有缺点:主知主义流于空疏冷漠,主情主义流于执着盲目,主意主义易走上冥顽不灵,但是它们也都有优点。然而“诚”字则兼有这三者的优点,而没有这三者的缺失。中国的学问可以从这三方面来说明知、情、意的分野,但中国人却不认为是三个,真正修养完成了,只有一个。

    中国人讲“诚”,是把真情感投入真理智,当你把全部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投入理智的时候,自然就出现了一种择善固执的坚持力,这个就是意志力的出现。统一知、情、意三者,对中国人来讲,就是儒家的一个“诚”字,儒家有很多地方在解释“诚”,《中庸》、《大学》尤其多。

    “诚”跟我们学禅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说你只有正受没有正见,人家喊你,你也不知道,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到这个程度,是“死水的龙”;既不能行云化雨,也不能兴风作浪,没有什么本领,不要说辩才无碍,根本是“哑羊”。如果开口就错,那算什么禅?禅是佛心,你代表佛的心,却怎能对法一窍不通?要想当“活水的龙”,只有一条路,就要“存诚”,必须肯定“禅是真理智、真情感,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一切理事的基础和根源”。不肯定这些,对禅没有真感情,禅就跟你距离很远。

    有些人说“学佛不能有情感”,这错了,应该说“不许有私情”;情与欲不分,实在是很荒谬。假如没有情,那大慈大悲从哪里来呢?关于这点,我曾经说过,并且我用了一个新的词汇:“热情炽然而迥超无我”。天下任何事情的完成,都是靠情感才有动力。“知、情、意”如果分开,“知”就是空疏冷漠的知,“意”就是冥顽不灵的意,你必须再加上“情”字,那就活了,才有动力。如果拿汽车比喻为“知”,那么汽油就是“情”,操纵者就是“意”,三者不可以分开。能够把三者结合,全世界的思想潮流中,可能就只有由古代流传到现在的这个“诚”字。你想一想,我们的老祖师释迦牟尼佛,为了追求自我解脱与解救众生的法门,他不惜放弃一切权势,放弃一切享受,别人争都争不到,许多人想得都得不到的,他都放弃,这是真理智、真情感、大博爱、迥然无我的至诚和热情。

    我们的情感若是对儿女比较多,对太太也不少,对工作有一点,再将学法的兴趣跟下棋、打桥牌、打高尔夫球、打电动玩具等量齐分,那么分到“法”的时候,就所剩不多了,这样学法修行还会成功吗?你必须把工作养家当作责任、义务,将“法”当作是唯一的爱好,而不是爱好之一。

    不但是学法,任何一位专家、名家都是如此。比如下围棋的林海峰,他一定是把情感集中在下围棋上,把它当成唯一兴趣,而不是兴趣之一。我们学法,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是没有用的。学法贵乎“热情不断”,所以古人说“如炉炼丹,如鸡孵卵”,要热气不断,只有把真情感全部投入真理智,然后坚持不舍,产生一种不变的意志力,修行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因此我们学法第一个基础,就是要“存诚”,你不“存诚”,那有太多的兴趣在等着你,一曝十寒是没有用的。所以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学禅必须要集中心力,不是把禅当作一种负担,而是当作一种享受。

    ——摘自耕云先生《安祥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存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ewu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