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朝圣记(2017)

作者: 乾坤化王 | 来源:发表于2017-12-26 12:33 被阅读1200次

    201712月跟随寺院僧团到印度参加由美国佛陀之光基金会举办的国际三藏诵经大会,代表大乘汉传佛教诵经。此行也顺道去到菩提迦耶、灵鹫山、那烂陀大学、佛经第一次结集的七叶窟朝圣,非常殊胜,既实地考察了印度的部分现状、又增长了见闻,以及增加了我对佛教的思考,就此三个方面做文字记述如下:

    (一 )对印度的考察

    (1)第三世界的现状

    在印度,首都德里还比较有现代都市的特征,但是往佛教圣地走,一路看到的都是贫穷落后的农村生态,基础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差、与德里形成鲜明对比。在印度的车站、机场、公共场所,都看到有军人荷枪实弹在执勤(这在中国或其它地方也少见),以逻辑推测,应该是治安不够好,为了防止恶性治安问题才需要严防。从这些可见印度仍是一个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而且从现有的感知来对比,印度全民脱贫奔小康的任务比中国艰巨。

    德里机场还比较现代化 公共场所军警荷枪实弹 出了机场不远到处都是脏乱的面貌

    (2)对宗教的观感

    在印度,乡村之间每隔不远的路程都能看到印度教的小神庙,从印度人房屋装饰、汽车喷涂外观、在印度看到的文艺表演,无不渗透着宗教的痕迹。这是一个全民信教的国家,而且从婆罗门教发展而来的印度教在印度占有主导地位。而曾经在13世纪以前兴盛过的佛教,现在在印度已没落了7-8百年,古代的佛教圣迹受到伊斯兰入侵损坏严重,现在的文物考古部门正在逐步对佛教的遗址开发和保护,但从交流上看,佛教已退出印度的主流信仰,印度人对佛教的认知已非常有限了。

    小神庙到处可见 佛教曾经的恢宏寺院现在只剩古迹

    (3)形成现状的考究

    在印度德里机场,我用人民币换了一些印度卢比,从不同面值的卢比上,我看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所有的印度钱上都印刷有印度国父亲甘地的头像,可见甘地对印度的极大影响力。印度是一个曾被西方殖民统治的国家,但它与有同样历史遭遇的地区不同,像新加坡、香港等地,被殖民统治后都能学到更先进的文明并与时俱进,乃至二战后彼此起点差不多的中国现在也进步飞速,但印度在进步上似乎相对乏力。根据著名的英国学者V.S.奈保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印度:受伤的文明》中的分析,造成印度落后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在印度文化里根深蒂固,印度宗教那种强调心灵解脱而安于生命现状的指导,让印度大量低种姓的平民能耽于苦难而不求现状的改变;另一方面是做为国父的甘地,他没有打破种姓制度(只是反对不可触摸贱民的习俗),并且“甘地主义”,是让印度形成农村自然自治的政治生态(回归古老传统),这在殖民时期印度地广组织落后而要采取非暴力不合作对抗英国是好的方案,但是当印度独立之后,这种政治生态却无法有效将民族国家的意识树立并形成全国上下一条心的合力。总结而言,就是印度占人口多数的底层民众思想上不太有与时俱进的入世意愿,现实的体制也不太利于发挥民众潜力朝现代文明去发展。

    所有印度钱上都有甘地头像 印度教

    相对中国,传统儒家的思想教导民众“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些教化让大众有较积极入世的意愿,再配合上自古“举孝廉”“科举”这些制度,为有入世意愿的底层民众提供了上升的通道,所以中国的文明能有内在的延续力,即便也曾受打击,但它不至于灭绝,也有强大的自愈能力。

    中国的文化多入世精神,也是大乘佛法所以能在中国光大的原因。

    (4)现今印度的进步

    在去印度的飞机上,为了提前加深对印度社会的了解,我看了一部印度刚上映的电影《摔跤吧,爸爸》(于“不故往观听歌舞之律”有违,但发心为道)。在印度女性的地位很低,这部影片讲述一位父亲培养自己在偏远乡村的女儿战胜困难摆脱传统印度女性的命运,成为摔跤体育冠军的故事。影片中有许多女主角将男摔跤手打倒的镜头,以及她获胜后所获得的社会尊重的引导。这里隐含着影片在启蒙印度弱势人群积极向上改变命运的明显动机,能公开上映说明这部影片的思想代表了印度主流意志的导向。

    印度开始通过影视启蒙大众的思想

    在我们行将离开印度回国时,机场工作人员为我们发了行李标识卡,师父老人家非常细心,在机场开小会总结时,为我们解读这张标识卡中的印度精神:其中左方一只手捉板手和铅笔的Logo,代表既要学文化也要学劳动;右边三幅图,第一幅女人踩缝纫机代表捉好民生,第二幅图焊工烧电焊代表搞活工业、第三幅制作高精集成电路代表发展高科技。师父总结,印度的现政府正在推动印度这几个方面的积极建设和发展,也可以看成现在的印度精神。一个地大物博人口宠大的国家,一旦有了这样的觉醒,它未来的发展也是不容小觑的。

    行李上的纸质标识卡片

    (二)增长的见闻

    (1) 此次诵经大会是首次佛教的三大语系(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汇集交流的一次尝试,让原本因地缘隔离难以互相了解的僧团走到一起,通过诵经活动达成各系的彼此交流,从而消弥彼此的隔阂与误解,并促成各佛教流派互相学习彼此的长处,这是佛教内部的跨界交流,是非常好的活动设计。美国佛陀之光基金会主席汪摩女士,她之前组织过十二次诵经活动,都只有南传佛教的诵经,这次她第一次接触大乘佛教,表现出欢喜与对大乘教义的陌生。做为对佛教有许多接触面的她尚且如此,说明大乘教理在西方乃至世界都还有许多盲区,而我们大乘佛子弘法的使命也任重道远。

    诵经会场,各国僧团轮流上台诵经

    (2) 印度政府也大力支持此次活动,我们坐十几个小时火车从菩提迦耶到Odisha的路费,据知是印度政府资助的,而到达Odisha后,印度当地的旅游局长亲自接车,在酒店开欢迎仪式,印度的媒体报道,后续的诵经活动和朝圣观光都有警察护卫,都可以看出当地政府的支持。对于佛教已非主流宗教的印度,对佛教团体有如此的接待,或可见印度对意识形态宽容的一面。

    中间穿西服的是印度当地的旅游局局长,专程来欢迎我们!

    (3)从灵鹫山与七叶窟的朝圣来看,用中国文字题写的山门和“灵山桥”桥碑,当地的乞丐多会用简单的中文乞讨,说明中国人去那里朝圣的人很多。尽管佛教已非印度正教,但是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有圣迹有祖庭,世界上所有佛教徒要朝圣必来印度,光中国近年每年就有约10万人赴印度旅行,而且呈增长趋势,而其中朝圣者、重走玄奘法显足迹者不在少数!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印度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我们这个活动的原因,因为旅游业已成为印度仅次于软件外包的第二大服务产业。通过宣传佛教的圣迹,吸引大量佛教徒每年来朝圣(中国1.85亿佛教信仰者,全世界约7亿多佛教徒),这对增加印度GDP大有帮助。

    通往灵鹫山的灵山桥竟然用中国字做桥碑,可见中国游客居多!

    (4)此次赴印的活动偶遇中国的108僧徒步背经印度弘法团,在灵鹫山上我们一同代表汉传佛教唱诵。从观察中对比,汉传僧团因有中国文化的衬底,更注重仪式和组织性,南传则由于生活风俗与印度接近,比较能保持原始佛教的面貌;藏传与南传的僧侣相对汉传来看比较个体与随性,这呈现出他们倾向独修的性格而非常丛林聚众制度。

    与108僧一起代表中国汉传佛教在灵鹫山上唱诵

    (三)朝圣引发对佛教的思考

    (1)佛教需要有危机意识

    佛教在印度曾经占主流地位很长时间,随着伊斯兰的入侵,13世纪后彻底退出印度历史舞台,我们不得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佛教就那么不堪一击?佛教传致儒家大文化圈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并取得发展,但中国由于晚近的法难,使现前的佛教貌似繁荣而外强中干,而日本佛教基本成为二宝佛教走样严重,朝鲜半岛则由于南北对抗以及南韩基督教强势等原因致佛教无法担纲。而佛法在东南亚保留原始佛教的延续,在藏区保有密乘的传承,虽不致绝,但和汉传佛教一样,都面临着现今科技进步带来的人们价值观改变、以及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不断强势扩散带来的挑战。

    曾经是印度国教的佛教,现在只剩圣迹

    那么应对这些挑战,只是遁世独修就无异于自取灭亡,所以大乘佛教积极入世“大作梦中佛事”的理事圆融,在新时代就难能可贵。从这一点讲,小乘与大乘团结,三大语系交流联合必将成为未来佛教的一个主题,因为佛教要面对共同的发展问题。而无论应对任何危机,都需要佛教内部精英人材的提前培养,才能在关键时刻挺身担当,不然空有抱负也无济于事。

    三大语系的僧侣在那烂陀大学共聚讲演佛法

    (2)落实的途径

    明确了方向与重点,那么落实就很重要。台湾佛教的国际化走在大陆的前面,是由于他们有前瞻性、加之意识形态宽松以及僧团有较高素质人材。大陆的汉传佛教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佛教交流,多参加活动以拓宽国际化的通道(比如继续参加国际佛教诵经活动,到国外设分院);另一方面,整个佛教界要支持成熟的比丘到相关的佛学院或机构培养进修,用若干年的时间提升教理水平,以及提升实修水准,并摸索一条汉传佛教精英人才的培养体系。国际化与人材培养两手齐捉。(此为个人愚见,应该是早有大德在施行了吧!)

          经过这一次印度朝圣,亲历了一些佛教古迹与国际佛教交流活动,感慨万千。佛教的中兴任务艰巨,需要一边培养人材,一边与时俱进地完善佛教系统,还要一边老实修行,非常不容易!综上所述,借用《诗经.大雅.文王》的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当代佛教也是其命维新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印度朝圣记(20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dd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