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探其流,先识其源。想要真正了解我们以外的民族,就得先了解他们的根,其中欧美人文化的繁盛便是《圣经》和《希腊神话》两棵根株杂交的硕果。
作为宗教文学史料等多重属性的《圣经》,自然为西方学界所格外倾心,而《圣经的故事》便是房龙基于部分成果对于《圣经》进行讲解的普及类书籍。如果将《圣经》的文本比作鲜花园,将学者的研究著作比作由花蕊中所采的花蜜,那房龙的书便是涂上蜜后几朵诱人的小花,他的创作也就是结合学术成果把一些知识或故事用通俗方式向大众讲述的过程。
我们先一览世界头牌畅销书《圣经》的风采,《旧约》中讲述了上帝创世后犹太民族在反复迁移中遭遇的灾难,及他们依靠对上帝的信仰不断坚持返回旧土的过程。《新约》讲述基督诞生后的神迹和上帝由犹太人的神发展成全世界众多人信仰的过程,《圣经》总体故事情节曲折,在部分史实的基础上做了神化处理,民族先知以及族人花费几十年时间回到故土的执着很有感染力,众生平等的观念也蕴含着很强的平等色彩,较之空乏的说教性宗教书籍很有特色。
但就像上文曾提及的,作者在写书时对于《圣经》文本进行了大量的删选,并加入了自己并不成熟的理解。他并没有对于《圣经》的各种资料进行广泛涉猎,只是根据他自身有限的知识解构将文本改编,随即以故事科普的模型将其推向读者,《圣经的故事》虽有对《圣经》解读,却也丧失了许多原文的光彩。在书的开始房龙就毫不避讳地讲道:“我不想研究渊博的历史学家的严谨著作,我花一角钱买的一本袖珍版《圣经》就可以提供我的一切材料了。”这也是为何我曾购其作品《房龙地理》却只读两页就弃之不看的原因。
房龙所未想到的是,他迫于生活窘迫而写的一系列著作竟开创了文学市场化的一个新模式,当代很多作者依靠现有知识成果直接改写成故事,并依靠读者阅读获利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以史实为基础所写的通俗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等,它们客观上承担了向大众普及知识的职责,而其本身却并不一定接近历史本身。人们常喜欢用“历史不是绝对的”等话来掩盖其不足,的确,我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相的彼岸,但学者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和人类集体文明的发展绝对会让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通天塔永远不可能把我们带向天堂,但它肯定会带着我们向更高的风景不断跨越。
房龙终究只是一位差点连老师都当不上的作家,他和他的“继承者们”为文化大众传播做出的贡献令人尊重,但更值得尊重的,是那些真正把自己一生埋进知识中为人类文明创造结晶的前辈们。“饮水当思源,学与问兼顾”也许是一种接受井喷式知识的合适态度。
(文/嘉轩 排版/嘉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