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知发展
模块4 皮亚杰主义、信息加工与神经科学的视角
让·皮亚杰,瑞士人,当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少赋天才,一生笔耕不缀,其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学科发展典范。
皮亚杰认为,人类的思维受到生理成熟、活动、社会和平衡四个因素的影响,一直在变化着。为了应对这些影响,人类的会把思维过程内化成组织结构,形成图式;并且能够通过同化和顺应,来适应周围环境。
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认为每个人都是按照相同的顺序发展的。
感知运动阶段:婴儿时期主要是通过直接的感知来接触世界。随着渐渐成熟,他们会发展处客体永久性,知道认识事物不光靠感知。不管能否感知到,物体始终存在。同时,他们的行为模式也逐渐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
前运算阶段:语言能力和符号思维能力逐步发展,但始终停留在单向思维逻辑上,还不具备逆向思维。因为此时的儿童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总是倾向于从自己的想法出发去看待别人眼中的世界和经验,不会换位思考。并且思维是当下的。
具体运算阶段:能够运用逻辑的方式解决具体的问题,能进行逆向思维,掌握了守恒、分类、排序等能力。但仍然停留在物理现实。
形式运算阶段: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协调多种变量。而且出现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表现。他们能意识到其他人的不同想法,但他们更关注自己的想法,沉迷于自我分析。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发展到第四阶段。若没有进一步进行相关练习,其认知水平很可能就一直停留在具体运算阶段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奠定了该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后来的科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认知心理学理论建设。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其理论的局限。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皮亚杰所描述的变化确实存在,但他的阶段划分却让人质疑。这样的划分,好像每一种变化只能局限在那一个具体阶段。而所谓变化,本应该是一个持续量变的过程。另一方面,他的理论研究还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认为下一阶段的能力只能随着自身发展自然获得,而不能靠其他外来干预提前获取。这样的认识显然过于狭隘。最后,他的理论并未考略到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其认知发展的水平也应是不同的。
虽然皮亚杰的理论存在若干局限与不足,但他对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毋庸置疑。
模块5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列夫·维果斯基,前苏联著名儿童与教育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创始人。 这一理论着重强调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认为是文化决定了儿童应该学习什么内容以及应该如何学习,从而塑造认知发展。
这里主要探讨维果斯基观点的三个主题。
人们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进行共同构建,然后慢慢内化为自己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文化工具在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语言。《人类简史》中一直在强调,正是虚构故事的能力让人类得以突破基因限制,进行文化进化,繁盛至今。而虚构故事,正是得益于语言。语言中的自我言语使人不断自我调节,及至将自我言语内隐,成为内在思维。
“应该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在学校中使用自我言语。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在解决难题时保持绝对安静,这样可能会使学生更难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当课堂上孩子们的喃喃自语多起来的时候,也正是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
儿童能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有的问题又需要在帮助下才能解决,这二者之间需要的能力差,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代表着儿童可合理提升的空间,被称为“魔法中心”。明确最近发展区,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当然,维果斯基的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他在强调文化和社会对认知发展的作用上,似乎有些矫枉过正了。因其英年早逝,所以并没有机会亲自深入研究他提出的那些一般性理论,不失为一大遗憾。
模块6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理论对教师的启示
首先来看看皮亚杰的理论对教师的启示。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直接灌输现成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应该在了解儿童已具备的思维能力后,再确定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应学的知识,应该“匹配”。
皮亚杰的进本观点是,个体在建构自己的理解。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对信息加工。既要动手进行物理操作,也要动脑动嘴进行更深层次的心理层面的操作。
维果斯基也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机械接受,而是要发展高级心理功能。但他更强调文化的作用,认为学习是在人与人之间,通过模仿、指导或合作来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导性学习。来自他人(家人、教师、同伴,甚至辅助软件)的帮助,会成为学习者构建知识过程中支架,让学生得以逐渐巩固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辅导学生进行学习,如根据学生的水平调整材料或问题,示范解题技巧或思维过程,带领学生一步步地解决复杂问题,完成一部分任务,给予详细的反馈,允许修改,通过提问集中学生注意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