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一天,我的工作排期都是被各种会议填满了,从早上10点开始一直延续到晚上21点。团队里的一名产品经理,原本是周五离职,由于她跟踪的最后一个版本提前到周四发版,所以她在本公司上班的最后一天,也被提前到了周四。
等我发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离职流程也已经走到了最后我签字的那一步。原计划她是周五离开,我安排了时间,还想和她沟通沟通她之后的职业发展和我的一些想法。她是我一手招聘过来、培养起来、提拔上来的,可谓是已经成长为团队的得力干将了。讲没有不舍,那是骗人的。
说实话,我并不是想挽留她,从公司的变化和她所在岗位的匹配度来看,我也是建议她可以离开了,离开对她而言反而是最正确的选择,她明年一定可以寻找到更加合适、匹配且薪资更高的公司入职。
周四那天,我是将近22点回到家的,思考再三还是发了一条微信消息给她,表达了最后一天都没有见上她一面的歉意,更重要的是祝福和祝愿她的将来。是的,正应了奈飞文化准则八的那句:“离开时要好好说再见。”职场再见,有的时候真的很难,但也不应该把离开看成是永远不见的终点。
最近,我的好大一部分工作时间,都在围绕公司的“绩效”,比如绩效打分、绩效评估、绩效制度、绩效提升、绩效谈判、绩效签订等等。说实话,读到文化准则八时我才深有同感,原来我们为公司的绩效付出了那么多,可能都是在浪费时间。比如,一个运营岗,由于兼具了销售岗的部分功能,公司就需要和她签约销售额考核的指标。然后不停地讨论和交流,终于敲定了,又发现所谓的绩效提升都是哪里不合格就扣分,并没有确保提升才是真正的目标。
“敬业”这个词,我个人很喜欢,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仔细观察公司,发现这样的人会有不少,他们做着最基础的工作,勤勤恳恳,只要领导需要,啥事儿都可以接受去干。可惜很多这样的人,可能会有赋能作用,但他们自己并不是高绩效者。是的,“高敬业度并不代表高绩效”。公司所有的人,都很努力、尽职、幸福、敬业,年底却发现财务入不敷出。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所以,工作并不是只要努力就行了,而是要去追求卓越,要执着于成就和成功,要做高绩效者。
最近,我的团队离开了几位员工,有主动离开的,也有被动优化的。但是,他们的职业生涯并没有因此而终结。只是这里可能已经不适合他们了而已。之前,我有一位下属员工,就是因为自己的所谓不匹配的缺陷,而离开了当时我所带领的团队,他离开之后却入职了更好的公司,而且一直干到现在,他如今的成就也已经远远超过了现在的我。当时虽然是我优化他的,但是我们还是朋友,一直到现在。所以,离开时要好好说再见。
员工选择离开,大概率有问题的一方反而是公司本身。最害怕的就是,员工一直在成长,优秀的人不停地离开,公司却还在抱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墨守成规。这个时候,我可能都会建议员工主动离开。今年被优化,拿着一笔丰厚的赔偿金走人,来年入职一家薪资更高的公司,新的起点、新的开始,未尝不是一个完美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