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45期“追”专题活动】
我刚从大西北旅游回来,累并快乐着。一路上,我欣赏了很多的独特风景,比如造型奇特、色彩斑斓的丹霞地貌,著名的茶卡盐湖,苍凉的戈壁沙漠,古丝绸之路留下的石窟遗存,一望无际的青海湖等。
大西北的美景目不暇接,穿梭于大漠、戈壁、丹霞、石窟、湖泊、草原、花海之间,让人心旷神怡,不得不为这些美景所震撼,难怪有人说“中国十分美,七分在西北”!
来西北除了看风景外,了解文化也是重要的一部分。途中,导游介绍了相关的文化背景,如古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张骞,战神霍去病的丰功伟绩,69岁高龄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左宗棠等。这些厚重的文化底蕴比风景更让我着迷,他们都是我心中的追梦人,是让我肃然起敬的追梦人。
我是个历史迷,在导游介绍的众多人物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张骞。提到张骞,大家都知道他出使西域,教科书只用了短短几行字轻飘飘地一带而过,好像这事很容易完成一样。
当旅游大巴疾驰在这片土地上,听着导游的讲解,看着窗外连绵不断的荒凉,我仿佛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看到了茫茫戈壁上执着的追梦人,孤独的远行者,他就是张骞。
汉武帝最初派遣使团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曾经生活在中国西北部,后来遭匈奴突袭而被迫迁到西亚去的月氏国,想联合月氏一起对抗匈奴。
这个想法很有战略眼光,可当汉武帝征召出使人选时,朝堂上一片安静。那时的交通几乎全靠双脚,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河西走廊早已是匈奴骑兵的天下,随时都有被俘的危险,这是一趟生死难料的旅途,难怪大臣们集体沉默。
就在这时,二十出头的郎官张骞接下了这份差事,汉武帝喜出望外,给他派了匈奴人堂邑父做向导,他们率领一百多人出发了。
不出意外,张骞一行刚进入河西走廊就被匈奴人抓住了,并立刻带到了匈奴王庭军臣单于处。军臣单于当然不会放张骞一行前往月氏,也不会遣返张骞,他多次劝降张骞,但一次次被严词拒绝。军臣单于盛怒,把使团放逐到寒冷的北方去放牧,张骞一行沦为阶下囚,这一软禁就是十年。
匈奴始终没有放弃劝降张骞,为此,匈奴对张骞各种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最后为了彻底拴住张骞,给张骞找了个匈奴女人做妻子,生儿育女,想以此动摇张骞效忠汉朝的决心。
软禁的生活充满了苦涩,张骞的内心无比酸楚,却无人可说。但英雄终归是英雄,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认真地观察着匈奴的一切,默默地记录下来。
在张骞被软禁的第十年,他寻了个机会带着堂邑父逃了出来,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月氏国。当张骞向月氏王说明来意后,月氏王表示他们现在的生活十分安逸,不想再卷入战争了。
虽说出使任务没有完成,但张骞对沿途十多个国家的地理风貌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详尽的记录,也了解了他们的政治局势、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等。
张骞带着些许遗憾离开了月氏国,踏上了返回长安的征程。这次归途他们决定改道,走塔里木盆地南部到达青海的羌人聚集区,再转道回汉境。但人算不如天算,此时羌人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和堂邑父再次被抓。
军臣单于看着这个当年坚毅的小伙子,已成为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年人,不禁佩服他的意志和勇气,不仅没有杀害张骞,还把妻儿送到张骞身边,或许希望用家庭的温暖感化张骞,让他放弃归汉的想法。
一年之后,军臣单于去世,匈奴内部局势突变、内乱爆发,张骞带着堂邑父和妻儿趁乱逃脱,成功返回长安,汉武帝降阶迎接张骞。
张骞此行虽然没有完成最初的使命,但收获远超预期,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张骞此后还二使西域,拜为中郎将,后封博望侯。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张骞有“凿空”之功,这是对张骞杰出成就的至高评价。
听着张骞的故事,看着窗外的无人区,我对他的敬佩加倍了。张骞一生两次出使西域,靠双脚走完了全程,吃尽苦头,受尽磨难,在当时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能完成如此艰险的任务,是常人无法胜任的!张骞的贡献利在当时、功在千秋,他无愧是追梦人的楷模。
行走在大西北这片空旷的土地上,我也是一个追梦人,追寻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探寻祖国的大美山川,这一趟旅行真的意义非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