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图位置,《新三国》第四集
1、曹操与刘备谈论天下形势
台词
刘:京城董卓作乱,九州战火烽起,官民士子,无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呀,四百年汉室日渐衰亡呀!我身为刘氏宗人,何以面对先皇在天之灵呀啊!痛哉痛哉!
曹:我倒是与君不同,一方面是痛,另一方面确是喜。
刘:敢问曹公喜从何来?
曹:夏,五百年止于商,商,五百年止于周,周,三百年骤起春秋战国,那个时候天下大乱,引来英雄辈出,由此可见,国运盛衰全凭借天意,如果没有乱世,何来英雄呢?请君设想,如果在太平盛世,你只能是个织席贩履之徒,我呢?只能是个门下校尉之辈,恰恰是这天下大乱,你我才能创下不世之功。
刘:看来曹公是为这乱世而生的。
曹:生于乱世是为不幸,但是如果能够变乱为治,岂非不幸中的大幸?敢问玄德兄,此次会盟有何志向?
刘:刘备虽然不才,却想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除贼安邦,中兴大汉。
曹:好,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你的雄心呢?
刘:天下大乱之根源,首先在于人心丧乱,因此想要安定天下,必要先取人心,而人心之本,在于循天道,行仁义,持忠孝。
曹:在下以为,如今安天下已经不可能,取天下却有可能,而取天下之道在于权谋,权谋所至则英才毕集,上有贤臣下有悍将。
刘:莫非曹将军暗怀帝王之志吗?莫非你想取汉自立吗?
曹:哈哈,曹某岂敢有这非分之想。不过,此次我一进城关,我就感觉各路诸侯名为会盟,实则勾心斗角,暗藏雄心大志的也绝对不在少数。
刘:这一点在下也深有同感,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袁绍振臂一呼,十八路诸侯纷纷聚集会盟,难道他们真的想除贼扶汉吗?未必,乱贼董卓原本是西凉一名刺史,他的权位尚且不如这些诸侯,而今呢?董卓高踞京城,独霸朝纲,这就使得这些天下的诸侯,心中不平呀,他们会觉得昔日西凉一猪狗,怎配窃居龙庭。恕在下直言,与其说他们在仇恨董卓,倒不如说他们在妒忌董卓,于是匆匆起兵,匆匆会盟,他们是想在天下破碎之际,争夺一块地盘,壮大自己的实力。他们哪里是在救天下,他们是想趁乱争取天下,趁乱瓜分天下!所以在下认定,天下大乱之根源,首先在于人心丧乱。
知识点分析:
①逻辑学→类比推理
曹操认为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并举出了夏商周的例子,他根据形势断言,认为汉朝现在已经气数衰败,各地又群雄割据,现在急需有人能够力挽狂澜,变乱为治。
②心理学→社会比较理论
定义→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或对他人的评价。
刘备的分析其实很到位,他看到人们在袁绍振臂一呼时,匆匆会盟,唯恐赶不上而失去争夺名利的机会。各地诸侯,在面对原本就不如自己的董卓独霸朝纲时,自然是羡慕嫉妒恨的。
2、曹操话语中的道理
曹操的短短几句话中,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观点。
a、时势造英雄
乱世之中,诸侯之间互相征伐,这个时候他们需要贤臣良将来帮助自己,这种情况下,就等同于“需求大于供给”,那么对人才的争夺就不可不说激烈。我们每每提到三国,都会细数各个阵营中的风流人物,如董卓手下的猛将吕布,袁绍手下的颜良文丑大将,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和诸葛亮,孙权手下的周瑜、鲁肃等人,正是这些杰出的人才,才勾画出了一副尔虞我诈、彼此抗衡、精彩绝伦的三国历史画卷。
换位到现实当中,我们可以联想最近几年时间里,各个省份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不惜打起了抢人大战,落户优惠政策、薪资补贴等激励手段频频推出。二线城市以一线城市为目标,一线城市则开始与国际大都市相互竞争,从根本上,这都是为了寻求发展,提升地区的经济实力。
b、权谋的重要性
曹操这里所说的权谋,我觉得指的应该是战略眼光,战略对了,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曹操年轻的时候曾经和老朋友袁绍谈到自己的志向,袁绍说自己占据河北的南部和北部,调集少数民族,向南争夺天下。袁绍看重的就是实力和资源,也差点就成功了。但是曹操说自己“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他更看重人才和战略,而不是这些有形的东西。所以再后来做了兖州州牧之后,曹操听从谋士毛玠的建议,迎接流亡的天子以号令各地诸侯,这是一笔巨大的政治财富,当他抓起了皇帝的正统大旗,全天下立志于扶汉的人才都会来到许昌(曹操的根据地),并拜入曹操麾下(毕竟曹操是真正的汉庭掌权者,人才上升通道已经被曹操垄断了)。
反观刘备,他说的“先取人心”这个方略,好是好,但就像是大道理谁都知道,做起来确是很难的。“取人心”这个做法应该要等到他有一块地盘,并且能下发政令时再做。幸运的是,刘备在46岁时,请出了在南阳卧龙岗隐居的诸葛亮,诸葛亮和他的对话,正是后来名遍天下的《隆中对》,在《隆重对》中,诸葛亮给了刘备一个正确的战略目标,明确且可实行,即刘备要先打下湖北、湖南和四川作为根据地,等到天下有变,再从荆州和汉中同时出兵,力求统一中原。后世也就据此评价说,诸葛亮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
以上就是今天的文章内容,感谢你看到这里,你的阅读就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