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四只小兔子,他们的名字叫做——弗洛普西、莫谱西、棉尾巴和彼得,他们和妈妈一起住在沙窝里……
是的,就是那只穿着蓝色背心的小兔。当兔妈妈在嘱咐小兔们千万别去麦克格雷高先生的菜园子时,其他小兔都在仔细听着,唯有比得兔背转着身子,一副“我偏要去”的样子……这也预示着他的与众不同和接下来的奇妙故事。
从此,比得兔成了众多孩子心中的不可磨灭的记忆,虽然是在研究生期间才邂逅了这只兔子,但却如命中注定般的爱上了这只不走寻常路的兔子。(以至于后来还用袜子做了一只穿着蓝色背心的小兔)
所以……当上周刷到电影《比得兔》(Peter Rabbit)的预告片,那叫一个兴奋啊。可是,直到写这篇帖子时,小编我却还木有去看。正如每一个对原著葆有情怀的人,深怕自己喜爱的作品会被“糟蹋”,翻看了下豆瓣上的评分:7.5,不好也不坏吧。(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因为原著而去看了这部影片呢?)
最终,还是拿出了几年前购入的《比得兔的故事》重温起来。(翻看完,决定这周定要抽空要去看一看电影版,有木有看完想要剧透的,可以留言给我哦)
有人会疑惑:出版于1902年的《比得兔的故事》为何如此受欢迎?甚至被认为是现代意义的图画书的发端?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谈上三天三夜也不为过。
在《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艺术家要成名,背后不止是一整个艺术圈的推力。”
而,童书界也是。(套用到任何一个领域,似乎都能说得通)
正如阿甲老师在其音频中谈及到:“《比得兔的故事》就诞生而言是有偶然性的,被一代代读者选择并非作者所能把控,“开山之作”是被选择的。”
所以,儿童观念的转变、绘本中图文的关系变化、前人的努力奠基、波特小姐本人的创作经历、读者的反馈等因素汇集到一起共同成全了《比得兔的故事》这本小书。
而谈及前人的影响,必然会谈到一个人——19世纪末图画书“三剑客”之一的伦道夫·凯迪克。而波特小姐本人也多次谈到凯迪克对她的影响,曾试图“无望地拷贝凯迪克”。
在即将上市的凯迪克传——《凯迪克:永不停笔的插画家》里有这样一段,记录着凯迪克的作品对波特小姐的影响:
文字整理如下:
“19世纪末,随着凯迪克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他不断试验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可能性,并经常在他的书里用好玩的手法引入自己生活中的人、事、物,这些作法让他觉得自己的工作一直是有趣的……
1883年,他把英国民谣《青蛙先生求婚记》做成图画书,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尝试让图画书里的动物全都穿上人类的衣服。这时候,图画书已经受到人们的赞赏和推崇,艺术收藏家也愿意出高价购买图画书的原画。
1884年,一位富有的大律师买下了《青蛙先生求婚记》的两幅插画,而这位律师就是波特小姐的父亲——鲁伯·波特,他有一位立志于要成为画家的女儿阿特丽克斯·波特(Beatrix Potter,1866 年 -1943 年)。她不仅欣赏凯迪克的原画,更仔细研究。波特以这样的方式给自己上了重要的绘画课,并在后来创造出许多经典的图画书角色,如比得兔、青蛙杰里米·费希尔和其他穿着人类衣服的动物。”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凯迪克让波特看到了绘本表达的多样性,从而生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和凯迪克一样,她也爱把自己的故事和插画放在信封里寄给小朋友,她的家庭教师安妮·摩尔家有8 个孩子,尤其老大诺尔经常生病。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她决定给他讲一个关于4只小兔子的故事: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弗洛普茜、莫普茜、棉球尾,还有彼得……
1902年,波特小姐出版了这个故事——《比得兔的故事》。
于是,这些长14公分、宽15公分的袖珍绘本,成为了继凯迪克之后,再次点亮英国绘本界的新星。它们不仅让许多的小手爱不释手,也深获大人们的喜爱。尤其是那只比得兔,成为了全世界最负盛名的一只兔子。
而继比得兔之后,波特小姐也陆续创作了许多动物:松鼠、猫、老鼠、青蛙……
波特笔下的主人公,既是动物,也是孩子。
相比较其他人刻画的拟人化的动物,波特笔下的动物再怎么说着人话、穿着人的衣服,还是动物。因为波特是一名插画家,也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她所有的想象都扎根于事实,扎根于自己对周围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她笔下的动物必须在每一个细节上都是真实而精确的—不仅在个性和行为上真实,连解剖学上的构造都是完全精确)。
她曾在她的秘密日记中写道:“人们何以光看就能满足?对于美的事物,我无法坐视不动”。
是的,对于美的事物,对于我们喜爱的事情,总是不能满足于看看就好,想要去探求、表达或者更多,哪怕结果会很糟糕。(很多时候,真的是绘本中的主人公给予了我们成长的力量和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