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德经》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里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也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
如今我们身处于一个“物质第一”的社会中,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传统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平淡处世,清静自省,坚忍不拔。下面就是我的一些认识。
首先就是平淡处世。《道德经》十六章有言:“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我想,这就是修道的基本方法。因此,我们的心境只有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为人处事的作风。
其次就是清静自省。《道德经》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政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一章意在说明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无厌欲望不同,正确的养生方法是只满足生理需求,而不是放纵欲望。老子还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和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
最后就是坚忍不屈。《道德经》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按照“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时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
总之,细细品读《道德经》,吸取其精华来加强我们的营养,对于我们这些青年人将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充电”。我们也应该把《道德经》的学习很好的坚持下去,争取领悟到更多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