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爱玲的短篇小说集《郁金香》里,从封面导读上即可知道《郁金香》是其主打作品,且属于首度出版,然而,看完后,并不觉得特别的好。小说里面的两个舅少爷寄居嫁在大户人家的姐姐家,和一个叫金香的丫头上下年纪,因为都未婚配,可能是出于青春期的困惑,两个少爷似乎都喜欢那个金香。而那个叫金香的丫头也的确生得有些白而丰腴,尤其是那对胳膊一旦显山露水出来更是肉感而圆润,生动得有让人想去捏一把的冲动,不禁使得这两个正处于年少情怀里的舅少爷产生自然的肉欲或者说性意识。
由于金香只是姐姐家的丫头,那两个叫宝初和宝余的舅少爷在自己的家里也是少爷一样当着,即便就是寄居在姐姐家也是少爷一样地被侍候着,所以两个舅少爷对一个发育得有些遐想的丫头生些非分之想自在情理之中。
两个舅少爷一明一暗地对金香情窦初开,主要在于金香白而丰腴的肉感,其不谙世事真实朦胧喜欢的因素,仍不外乎是年少轻狂的有趣和好玩。过去大户有钱人家由于地位上的优越要找个喜欢的姑娘玩玩可谓轻而易举(即便现在也仍未过时),更何况像金香这样出生卑微的丫头!只是宝余比宝初年纪偏小一点,举止就比宝初大胆很多,有点明目张胆,不像宝初不露声色,含蓄得更懂事。金香虽然矜持地拒绝,应该也在一定程度上想象过梦一样地告别丫头的命运,有愿望攀上高枝的,也因此,她虽对宝余的过分鲁莽红着脸且拒且忍,但骨子里却对另一个含蓄的宝初默默用情,细致到用零碎的白缎子为宝初设计了一个可以装证件的小夹子作为临别信物(那个信物后来宝初觉得寒酸可笑,将其夹在一本图书馆所看的书里遗弃了)。
后来那两个舅少爷没有什么牵挂地就各自有了与自己门当户对的太太,那个叫金香的丫头也在岁月的推移中有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只是岁月在推移过程中还是将金香推在一个像是生来苦命的不幸命运里面,丈夫对她不好,两个孩子也得由她抚养,在现实面前,她拚命地只能在看不见的命运中挣扎,如同宿命的无可选择一样,任何想要争取的努力都逃不过一开始便是结局,所有过程不过是无意义的喧哗和无知。
小说整个是白描似的,轻重并不适度,内容又是陈旧的老套添一些必要明白的粗枝大叶,加之结尾太过匆忙,一份想要提起的劲儿终于没有提得起来。
于烟火之上阅读张爱玲小说的语言一律都与张爱玲的味道声气相合,据说这篇小说还经了一些考证才确认是张爱玲的无疑,只是在我看来,这种所谓的考证虽然必要,却并不可喜,就像她在《五四遗事》里说的:“在当时的中国,恋爱完全是一种新经验,仅这一点点已经很够味了。”可是,在这篇小说里我却没有看出恋爱即使是新经验有多么的够味,充其量算是勉强着读完而已。
然而,张爱玲不是那种读了她一篇不怎么样的作品就可以去否认的大家。
就像我所读的张爱玲的另一篇小说《五四遗事》(有的选本写成“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一样,那种有趣有味的述说,那种含蓄的幽默和深刻的批判,就都是我所喜欢的。我尤其喜欢她对西湖的比喻:“湖水看上去厚沉沉的,略有点污浊,却仿佛有一种氤氲不散的脂粉香,像前朝名妓的洗脸水。”张爱玲写过很多小说、散文,也还因为生活的需要写过一些剧本,其中有部分著作至今都不失成为经典。
她的清醒和诗意,是只有在真正懂得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得如此微妙的,让人怎么也无法想象,像她那样的大家闺秀,神秘而高傲,巧妙而精致,幽深而静谧,温婉而空灵,怎么可以有那么多超越时代历史的深刻和大悟?难道世家大族的繁荣没落过程中真有一种超越庸常的天意,要用高妙的莲花和纯美的宝玉一样的珍贵去承载一种罕见的奇崛。而张爱玲就像莲花,她那花瓣一样的一生,浸透了多少出尘的孤美,一片片像没骨彩绘般写意。
如同曹雪芹的《红楼梦》,一段历史大爱的繁华与衰败,在含着宝玉通灵的岁月中以作者自况的经历再现质地,使我们看到了同样委婉而凄清的诉说,像一个时代连接另一个时代感叹的高峰,不同凡响。张爱玲是继曹雪芹之后相同命运的历史重复,所以,张爱玲写过一本对《红楼梦》专门研究的著作《红楼梦魇》,视角独到,细致入微,既在梦着过去,也在梦着未来,就连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也因此通过《红楼梦》与张爱玲的对照阅读,写过一部对张爱玲引为知己的《定是红楼梦里人》一书,算是张爱玲的红楼别传。
于烟火之上阅读张爱玲张爱玲的语言飘忽不定,有时玄妙如禅,有时跳跃如诗,有时则又云山雾海,首尾并不相接,如中国画的“山欲高,烟霞锁其腰”,而我竟然很喜欢这种感觉,于迷离散淡的曲折隐晦中,时不时也能发现人情世态格局里的真实与虚无,有一种清幽和联想,还有一种浅近和忧伤,与我的心境时相呼应。
也不知为什么,阅读张爱玲,我居然会有一种情不自禁想抽烟的欲望,觉得心里面不时涌动一种莫名的彻悟和感动,而口里面却一点味道也没有,好想借助一种模糊而控制不了的飘渺去冲淡内心的情绪,也抑或是想借此去捕捉一点什么。我戒烟多年,虽然这之前,我也试着陪朋友抽过一口半支,但味道苦涩不堪,闻到都有一种不舒服的滋味,而这次想抽烟的欲望却是那种不自觉的突然而来,令我真有点不知所然。
我先是试着吃点水果想去消解抽烟的念头,接着又泡点自己喜欢喝的红茶,但还是忍不住拆开一包烟抽了一支,奇怪的是居然并不像以前那样感觉苦涩,我抽了几口后,大概还有半支就扔到厕所冲掉了,意在调控自己的毅力,以为可以把握。但等到我将《郁金香》这篇小说看完后,还是忍不住又抽了第二支烟,而这次居然是没有扔掉地抽完了。
其后,我又继续看她写的另外篇章,而尤其是在我看她的《中国人的宗教》时,这种想抽烟的感觉更其强烈,以至于读到“中国人的坏”、“不可捉摸的中国的心”时,不知不觉又抽完了两支,而且是在看到多出来了两个烟蒂才明确的,可见抽烟的当时完全不在烟中而在书里。
于烟火之上阅读张爱玲《中国人的宗教》里,张爱玲内心铺满了水银,明亮而简单,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一点都不怀疑,直接就在看到东西的对面,有一种看任何东西都无处可逃的真实。不像《郁金香》,好像很清楚的样子,结果反而没看得明白。而且,在我看来,《郁金香》那个标题也完全没有叫“郁金香”的必要,那个“郁”字实在多余,有点莫名其妙,是画蛇添足的败笔,似乎叫“金香”更为贴切。这样一朵用意在于花容一样的女子之喻,不但失了花的意味,连那个叫金香的丫头本身也显得不纯粹,就像一个鲜活水灵的姑娘头上突然别着一朵干瘪的纸花。这样想着的同时,我那只不争气的手又试着去掏烟盒了,真是旧习不改。
我记得林语堂先生写过一篇《我的戒烟》的文章,文章写得有点像张爱玲《郁金香》的品位,有些地方牵强地为自己抽烟找了许多理由,读来也不怎么幽默,作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又那么地喜爱抽烟,甚至认为“吸烟乃魂灵上的事业”,按理应该把这篇写“烟”的文章写得像烟一样让人爱不释手才对,但却写得过于一般,可见即使爱烟如林语堂先生于烟的理解也只是缺少真知妙趣的抽象层面,正如他自己所言:“只是南郭先生之徒,以吸烟跟人凑热闹而已。”
我由于自觉戒烟多年之故,今天虽然一时兴起抽了几支,但仍在戒烟之列,对烟之深浅理解也并无太多发言的权利,在此,随意兴之所至,全当刚刚所抽的几支烟一样烟消云散不留痕迹,即便说了我所喜欢的张爱玲女士和林语堂先生什么经不起推敲的话题,说句玩笑话,也属于被烟冲昏了头脑,不宜当真。不过,说句实在话,看张爱玲的文章想抽烟,我也是今天才发现,其想抽烟也应该与其文章好坏优劣无关,只是觉得,随着指间烟火明灭,烟云袅袅,阅读中对张爱玲的理解,那仿佛就是一种想抽烟的味道。
网友评论
很好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