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今日世界中剔除宠物,你肯定难以想象。
那么古代中国人又怎样看待宠物?假如不全部是“玩物丧志”或“声色犬马”之类的道学批判。
读鲁迅力荐过的陈淏子《花镜》,赫然发现这本花卉著作的最后一卷,却详尽认真严肃地讨论了如何饲育动物。从鸟兽、两栖到昆虫,共计40余种。恍然若读17世纪版《所罗门王的指环》。不过作者不是为了动物行为学研究,也不是为了猎奇,而是将这些动物视为他理想中园林的必备要素——“使园林不寂寞也”。
《花镜》成书于1688年,即康熙二十七年。17世纪不寂寞的中国园林中,应该拥有哪些宠物呢。

(01)养只仙鹤去求仙#####

在这本指南中,位列第一的,非猫非犬。
而是一种鸟类。
它既不卖萌,亦不走忠义路线。
它只是太美丽,太特别。

养鹤可不是从17世纪开始,而是早得多得多的时代。
仙鹤,这个名字通常和国画里的松树或寺庙宫廷里的吉祥物联系在一起,似乎应该和麒麟、凤凰、龙一样虚幻难以考证。
而仙鹤却是真实存在的,虽然你不能指望在哪一个秋天,忽然间听到一声鹤鸣九皋。不过只要你愿意,你今天依然可以在动物园以及自然保护区中看到它,而不只在国画中。它在鸟类志中的名字写作“丹顶鹤”。
丹顶鹤在动物分类系统中属于鸟纲、鹤形目、鹤科、鹤属,学名Grus japonensis Müller,中间那个种加词japonensis的意思是日本的,如果你不喜欢这个词,要怪就去怪第三个词里写明的那位德国动物学家Müller吧,他在1776年作出了一个今天看来是错误的决定。

今天,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业部报送的唯一国鸟候选者。你当然不可能想象养一只来当宠物。
几千年前的古人们可没有这样的觉悟。
作为候鸟的丹顶鹤,繁殖地在黑龙江流域及日本北海道,越冬地在朝鲜半岛、长江下游沿海滩涂一带。显然,古代的爱好者们集中在它们的越冬地。
怎么可能将一种以迁徙为天性的候鸟养成宠物呢?而且还养了几千年。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丹顶鹤,除了因为大型、优美以及别致的配色,还因为它的大嗓门。
《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郑光美先生在《鸟之巢》中,给出了鹤鸣九皋的科学解释——因为鹤的气管奇长,并在胸部盘卷成很多圈,如同圆号。并且鹤的器官还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加长,故而鸣叫时共鸣加强,声闻云霄。

于是,第一位有史记载的爱好者出现了,春秋时代卫懿公。
《左传.闵公二年》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据说卫懿公为鹤修建宫殿,封给禄位,并有专用座驾。士兵们不开心了,估计鹤们也不会开心。

史称卫懿公因鹤亡国。最后,自己的肉身也消失在食人习性的狄人口腹,仅余一肝。
人类想要豢养一种大型候鸟,是一件多么异想天开的事。可惜,大家花了几千年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

卫懿公之后,朝代各种更迭。文人官宦却依旧热爱养鹤。比较著名的有白居易,以及宋代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蔷薇科的梅花作为妻子,鹤科的鹤作为儿子,以及人科的人类丈夫,在西湖边的孤山,组成一个奇妙的自然家庭。

唐代还出版发行了《相鹤经》和《相鹤诀》,向人们传授如何挑选一只中意的鹤。
假如你想要一只睡得少的鹤,要选隆鼻短口的;想要一只力气大的,要选高脚疏节的;想要一只视力好的,要选露眼赤睛的。好吧,古人是阅了多少鹤,才总结出这些“规律”的呢?
但当时人们对鹤所拥有的知识依然值得怀疑。因为有两个重要谬误,一直到明清时代才被澄清:一是,尽管如此热爱并且熟悉鹤,并且鸡蛋都已经被吃了那么久,人们却一直认为鹤是胎生的(难道是因为无法接受身为神仙的鸟类是卵生?);第二是鹤顶血剧毒的传说。

这些基本知识的缺乏,令人深深怀疑,所谓的驯养,难道只是发生在越冬鹤群中的劫掠么?
在《花镜》中,作者沿袭初刻于1621年(明天启元年)的《群芳谱》,依然对鹤抱有一些荒谬认识。例如认为雌鹤的受孕方法是跟随雄鹤身后,踩其脚印即会受孕;或者雄鹤在上风鸣叫,雌鹤在下风鸣叫,声交而孕。

不过《花镜》也有留下了不少靠谱认识,例如谈到饲养时强调,喂以稻壳以外,必须加入鱼虾鲜物,才能使毛润顶红。另外还生动地描绘了丹顶鹤的孵卵习性。

丹顶鹤,曾经“南游湘水,东入辽城”,曾经是河南伊川、上海华亭、浙江青田、湖北江陵、江苏吕四等地名产,曾经自在游弋于西湖孤山烟云之巅。而现在,中国境内的主要繁殖地限于扎龙自然保护区,主要越冬地限于盐城自然保护区。
鹤翔九天,何必羁绊于园囿之间。
园林不寂寞又怎样?如果天空已然寂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