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没有把题目起为《自学是最好的老师之一》,是因为这年头“最好的老师”实在很多了。我想了想,觉得还是不要写的太满。
“帮手”其实也贴切。不管学习一门学科还是一项手艺,自学的思维和习惯都会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巧。
若是能做到完全自学,那就更能够自由的管控学习的时间和深度,不至于让固定的上课和练习成为打乱生活的绊脚石。
第一次写这种类型的文,想想还有点小激动~欢迎大家来拔草~
因垂死听~1. 一定要认清自己的学习类型
这是自学成功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因材施教”不只是针对别人,对自己同样适用。
有些人适合上培训班,让老师带着学;有些人适合半师半学,老师只是领路人;有些人对理论定理的理解力强,适合大量研习案例;有些人只有在大量的练习中才能逐渐对理论融会贯通;有些人适合看中国人编著的教材,有些人读外文的版本能理解得更好;有些人适合独立学习,有些人能在小组讨论中更有学习推动力;有些人需要绝对安静的环境,有些人则更喜欢有音乐的陪伴……
这些都是学习的习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习惯将自己划分成不同的学习类型。这些类型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没有对自己的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学的好。
就好比一个人本身体质比较容易接受面食,但你却偏偏顿顿给他吃炒菜米饭,即使你觉得摄入了大量的蔬菜营养,但他身体不吸收有个卵用,还是一样会身体不好爱生病。你嘴巴喜欢吃的不一定身体就喜欢吃,同样,你心里觉得好的方法,真不一定就适合你的脑回路。
心里想这样,脑袋却很诚实你首先要做的,是放弃“让脑袋跟着心走”这条思路,然后让心去探究大脑的style。
你脑海中曾经回荡的那些学习的幺蛾子,那些你从所谓学霸那里吸取来的经验,都可以尽情尝试。但别忘了检验效果,若是不理想或者根本没有作用,那就不要再浪费时间,直接去找寻下一种方法。
也不要过于迷信“别人的”方式方法,在我的经验里,很多适合我自己的学习方法都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可能会和别人雷同,但是方法的“找寻和实践”过程,却真真实实是属于我自己的。思维的锻炼,难能可贵。
这里插一个小片段:我十岁的外甥,前两天吃饭的时候跟我说他们的语文老师生病请假了,学校给安排了一个代课老师。正当我以为他又要给我吐槽代课老师不行的时候,他却大夸特夸了那个老师(以前从未有过)。我听他絮絮叨叨说了半天,大概的意思是,以前的语文老师年纪很大了,上课一直是“一言堂”,她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现在这个老师上课总是根据课文抛出很多小问题,让他们分组讨论,最后每组推选代表回答讨论结果。他特别喜欢这种形式,说感觉上课有了很多事情可做,自己的想法即使老师听不到,同学们也可以听到,语文兴趣和成绩都提高了。但是相对的,有些以前语文学得好的同学,最近的成绩却下降了。
同一个班里,学习方法不同对孩子成绩的影响还是很大的。2 写笔记是必须的
笔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就像是你学习的留痕,无论你将来还会不会拿起这些笔记去看,在学习的那个当下,它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一定要手写。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因为现在很多人喜欢利用各类笔记APP去整理知识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最原始最基础的笔记一定要尽量手写,那怕你的字写得龙飞凤舞,写得七零八落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一定要抓起笔用自己的思路去写。
第一次接触的知识,一定是碎片式的,尤其是没有老师串讲的情况下,所有教材中的知识点都会被一个一个分散的进入脑海中,等你学完一个章节甚至是N个章节后,才有可能将一个概念的所有知识点都学完。这时候你脑中的知识碎片简直不能更多。
而你要将这个概念做到基本理解并能用于后面的学习的话,就必须把这些知识点用某种逻辑思路串联起来。
这个时候,手底下的思路是最能跟上脑袋里的思路的。按照你自己的思维习惯随心所欲的记下来,用你自己思考的模式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去记下你认为重要的点(哪些是核心知识点,哪些是次要的/辅助的/衍生的知识点,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
试想,当你全神贯注地看完一个知识点时,本来脑子里的记忆是最新鲜最完整的,这时候你打开你的笔记APP,新建笔记,一个字一个字的输入,打字快也就算了,万一打字慢,中间还碰上某种功能不会用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等你把笔记折腾的录入进去,最开始的那些记忆保证已经不新鲜不完整了。
再好的软件都会受限于它设定的功能和输入方式,而人的思维和思维模式是没有固定形态的,还是要遵从自己的脑回路,否则你的大脑也不会买你的帐。
刚才俺是咋想的来着??第二,一定要看完一个概念/章节后,回过头去整理。
你以为上面那一条是让你乱糟糟的学到什么记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的话,就大错特错了。你在看书途中写在页面空白处的,不管是辅助知识点还是你自己的思考,都顶多叫批注,算不上笔记。
真正的笔记,除了帮助记录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理清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使知识结构完整化。
所以,一定要在看完某个概念/章节的所有内容后,再动手去写笔记。这是你第一次将一个概念内的所有知识点整合起来,从全局的角度去看待它。
这个概念/章节由哪些知识点组成,这里面哪些是主线知识,哪些是辅助的,哪些你觉得重要哪些不重要,都是你自己对这个概念/章节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你对所看过的内容的第一次回顾/复习。
结合你看书途中写下的那些小“批注”,此时再去整理笔记,画一张“大饼”出来,要比你看见一条抄一条效果好得多。
记住,自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巩固性,做到这两点你的大脑才能够容易的快速地接受新事物。
第三,笔记一定要有层次感。
所谓的层次感,是你对知识点的重要性和逻辑关系的最直观的表现形式。
上面说了,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不一样,写笔记的习惯也不一样。可即便笔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但过后连你自己都不能快速地从笔记中找寻到有用的信息,或是复习时没法让你感知到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解读时,那么这个笔记就写得失去了一半的意义,顶多是在当时让你理清了思路。
我喜欢写笔记的时候用不用颜色表示不同的知识点意义。比如,概念/定义类的就会用红笔写名称用蓝笔写内容,辅助的就用一般颜色;句子中有重点词汇或语句的,就手动加粗或加点。一个知识点下的小项用尽量简洁的单词或短句表示,一般不全部照搬;并列关系的知识点用大括号标示;分项之间按一定的格式整齐罗列……
~自己的一些笔记~这些都是常年积累摸索后形成的写笔记习惯,这样笔记看着就有了层次感(有些人的笔记会有更多的颜色和标注)。当再次拿起来的时候,也就知道该怎么复习了。不过还是那句话,个人有个人的习惯,一定要自己摸索并且培养起来。
3 自己收集学习资料/素材
这里再次强调“自己”的概念。
意思就是,你可以在学习的任何阶段寻求他人的帮助,但不要指望或者尽量避免将问题全部抛给对方。先自己去找寻答案或解决途径,在自己无力解决的情况下再去寻找别人帮助,在别人帮你解决的过程中也要尽量全程参与,或讨论或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提供可用的情报。
当别人给你提供了答案或参考资料后,要自己一一去查看、整理、思考、总结。如此你才能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最大的益处。
有时候你在收集资料或解决问题的途中,会学到很多别的知识,或者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来是为了得到A,结果还多赚了BCDEFG。如果只是把问题抛给对方解决,那你也只能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于更深更多的东西,真的就只能呵…呵…呵…
答应我,不要白痴好么?前两年终于下定决心自学心理学,当时并不认识任何学心理学的小伙伴。于是先去刷了豆瓣和知乎上关于“心理学入门”的所有帖子,将出现频率最高的几本书挑出来,并将歪果仁写的排在书单前列。之后再用这份书单挨个查了亚马逊、京东、淘宝上每一本书的评价,交叉对比后选定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作为我的心理学启蒙读物。
结果来看,我似乎费了老鼻子劲儿才选了一本书,但事实上,当时书单上所有的书我都清楚地了解了它们的主要内容、知识侧重点和优缺点。如果《心理学与生活》读着不美气或者吃力,我可以随时再从这个书单中挑出一本来作为辅助参考书。或者我这本读完了,下一本该读什么心里差不多也就有底了。
开始学了没多久,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个教心理学的大学老师。我将学习心理学中的困惑和难点告诉她,但当时我才开始学不久,问题都是比较浅显广泛的,她没法针对性的解答我,于是我提出让她推荐一些可参考的资料。两天之后,她发了一个很大的压缩包,里面满满都是有关我那些问题的书籍、论文和视频。至此,我觉得她作为一个朋友的朋友已经给予了我超乎预期的帮助,而且帮到这一步刚刚好,后面的工作就都留给我自己解决,简直求之不得。
心理学入门书籍4 自学方法的区别和贯通
这一点比较简单,就是不同类别的学科,一定要自己区别对待学习方法。
我个人分类的方法比较简单粗暴:理论类的课程,分为理科方法和文科方法;实践类的课程,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
理科方法注重的是逻辑思路的不断梳理和完善,文科方法偏重依靠某条主线进行记忆,同时研读案例;静态方法是指可以坐着只动手或只动嘴,动态就要结合自己的体能和体质进行学习。
但这些方法之间又不绝对不通,有时理科方法可以用在文科上,用以梳理知识点间的关系;或者用学习理论的方法来做实践类的课程。这无法具体举例,全看学习的内容和课程特点而定。
内容是死的,人是活的,学习也要会变通。
我从初中开始,有意无意的培养了自学的习惯,并从中开始摸索和总结经验。高中除了请过一个英语老师辅导了一个月英语外,其余的课程都是自己啃。大学也报过四六级班,但自觉效果不大,还不如自己自学一个月效果好。大学中的很多课程,因为不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而选择了上课无视,下课自学的方式。考雅思也没有上过辅导班,因为太清楚自己的学习路数,全程自学。考研也是,准备了三个月,也没有辅导班的情况下,不断调整侧重点和学习思路,最后一次性通过。
除此之外,很多新事物都是靠自己的自学能力学会的,很少直接师承。而多年的自学之路告诉我,学到什么有时并不是那么重要,学完的很多东西可能也用不到,但是自学过程中对于自我潜力的挖掘、自我水平的提高、独立思考的培养、自身优缺点的认识都十分可贵,有些意义远超于知识本身。
全文终~我想,将来等我有了小孩,我一定也会让TA培养出自学的意识和能力。毕竟,这远比给TA报无数个兴趣班和辅导班有用得多得多。
网友评论
ps:我也喜欢自学、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