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是最好的帮手之一

作者: 妖瑾 | 来源:发表于2016-03-23 01:12 被阅读401次

    之所以没有把题目起为《自学是最好的老师之一》,是因为这年头“最好的老师”实在很多了。我想了想,觉得还是不要写的太满。

    “帮手”其实也贴切。不管学习一门学科还是一项手艺,自学的思维和习惯都会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巧。

    若是能做到完全自学,那就更能够自由的管控学习的时间和深度,不至于让固定的上课和练习成为打乱生活的绊脚石。

    第一次写这种类型的文,想想还有点小激动~欢迎大家来拔草~

    因垂死听~

    1. 一定要认清自己的学习类型

    这是自学成功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因材施教”不只是针对别人,对自己同样适用。

    有些人适合上培训班,让老师带着学;有些人适合半师半学,老师只是领路人;有些人对理论定理的理解力强,适合大量研习案例;有些人只有在大量的练习中才能逐渐对理论融会贯通;有些人适合看中国人编著的教材,有些人读外文的版本能理解得更好;有些人适合独立学习,有些人能在小组讨论中更有学习推动力;有些人需要绝对安静的环境,有些人则更喜欢有音乐的陪伴……

    这些都是学习的习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习惯将自己划分成不同的学习类型。这些类型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没有对自己的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学的好。

    就好比一个人本身体质比较容易接受面食,但你却偏偏顿顿给他吃炒菜米饭,即使你觉得摄入了大量的蔬菜营养,但他身体不吸收有个卵用,还是一样会身体不好爱生病。你嘴巴喜欢吃的不一定身体就喜欢吃,同样,你心里觉得好的方法,真不一定就适合你的脑回路。

    心里想这样,脑袋却很诚实

    你首先要做的,是放弃“让脑袋跟着心走”这条思路,然后让心去探究大脑的style

    你脑海中曾经回荡的那些学习的幺蛾子,那些你从所谓学霸那里吸取来的经验,都可以尽情尝试。但别忘了检验效果,若是不理想或者根本没有作用,那就不要再浪费时间,直接去找寻下一种方法。

    也不要过于迷信“别人的”方式方法,在我的经验里,很多适合我自己的学习方法都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可能会和别人雷同,但是方法的“找寻和实践”过程,却真真实实是属于我自己的。思维的锻炼,难能可贵。

    这里插一个小片段:我十岁的外甥,前两天吃饭的时候跟我说他们的语文老师生病请假了,学校给安排了一个代课老师。正当我以为他又要给我吐槽代课老师不行的时候,他却大夸特夸了那个老师(以前从未有过)。我听他絮絮叨叨说了半天,大概的意思是,以前的语文老师年纪很大了,上课一直是“一言堂”,她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现在这个老师上课总是根据课文抛出很多小问题,让他们分组讨论,最后每组推选代表回答讨论结果。他特别喜欢这种形式,说感觉上课有了很多事情可做,自己的想法即使老师听不到,同学们也可以听到,语文兴趣和成绩都提高了。但是相对的,有些以前语文学得好的同学,最近的成绩却下降了。

    同一个班里,学习方法不同对孩子成绩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2  写笔记是必须的

    笔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就像是你学习的留痕,无论你将来还会不会拿起这些笔记去看,在学习的那个当下,它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一定要手写。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因为现在很多人喜欢利用各类笔记APP去整理知识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最原始最基础的笔记一定要尽量手写,那怕你的字写得龙飞凤舞,写得七零八落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一定要抓起笔用自己的思路去写。

    第一次接触的知识,一定是碎片式的,尤其是没有老师串讲的情况下,所有教材中的知识点都会被一个一个分散的进入脑海中,等你学完一个章节甚至是N个章节后,才有可能将一个概念的所有知识点都学完。这时候你脑中的知识碎片简直不能更多。

    而你要将这个概念做到基本理解并能用于后面的学习的话,就必须把这些知识点用某种逻辑思路串联起来。

    这个时候,手底下的思路是最能跟上脑袋里的思路的。按照你自己的思维习惯随心所欲的记下来,用你自己思考的模式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去记下你认为重要的点(哪些是核心知识点,哪些是次要的/辅助的/衍生的知识点,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

    试想,当你全神贯注地看完一个知识点时,本来脑子里的记忆是最新鲜最完整的,这时候你打开你的笔记APP,新建笔记,一个字一个字的输入,打字快也就算了,万一打字慢,中间还碰上某种功能不会用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等你把笔记折腾的录入进去,最开始的那些记忆保证已经不新鲜不完整了。

    再好的软件都会受限于它设定的功能和输入方式,而人的思维和思维模式是没有固定形态的,还是要遵从自己的脑回路,否则你的大脑也不会买你的帐。

    刚才俺是咋想的来着??

    第二,一定要看完一个概念/章节后,回过头去整理。

    你以为上面那一条是让你乱糟糟的学到什么记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的话,就大错特错了。你在看书途中写在页面空白处的,不管是辅助知识点还是你自己的思考,都顶多叫批注,算不上笔记。

    真正的笔记,除了帮助记录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理清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使知识结构完整化。

    所以,一定要在看完某个概念/章节的所有内容后,再动手去写笔记。这是你第一次将一个概念内的所有知识点整合起来,从全局的角度去看待它。

    这个概念/章节由哪些知识点组成,这里面哪些是主线知识,哪些是辅助的,哪些你觉得重要哪些不重要,都是你自己对这个概念/章节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你对所看过的内容的第一次回顾/复习。

    结合你看书途中写下的那些小“批注”,此时再去整理笔记,画一张“大饼”出来,要比你看见一条抄一条效果好得多。

    记住,自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巩固性,做到这两点你的大脑才能够容易的快速地接受新事物。

    第三,笔记一定要有层次感。

    所谓的层次感,是你对知识点的重要性和逻辑关系的最直观的表现形式。

    上面说了,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不一样,写笔记的习惯也不一样。可即便笔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但过后连你自己都不能快速地从笔记中找寻到有用的信息,或是复习时没法让你感知到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解读时,那么这个笔记就写得失去了一半的意义,顶多是在当时让你理清了思路。

    我喜欢写笔记的时候用不用颜色表示不同的知识点意义。比如,概念/定义类的就会用红笔写名称用蓝笔写内容,辅助的就用一般颜色;句子中有重点词汇或语句的,就手动加粗或加点。一个知识点下的小项用尽量简洁的单词或短句表示,一般不全部照搬;并列关系的知识点用大括号标示;分项之间按一定的格式整齐罗列……

    ~自己的一些笔记~

    这些都是常年积累摸索后形成的写笔记习惯,这样笔记看着就有了层次感(有些人的笔记会有更多的颜色和标注)。当再次拿起来的时候,也就知道该怎么复习了。不过还是那句话,个人有个人的习惯,一定要自己摸索并且培养起来。

    3 自己收集学习资料/素材

    这里再次强调“自己”的概念。

    意思就是,你可以在学习的任何阶段寻求他人的帮助,但不要指望或者尽量避免将问题全部抛给对方。先自己去找寻答案或解决途径,在自己无力解决的情况下再去寻找别人帮助,在别人帮你解决的过程中也要尽量全程参与,或讨论或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提供可用的情报。

    别人给你提供了答案或参考资料后,要自己一一去查看、整理、思考、总结。如此你才能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最大的益处。

    有时候你在收集资料或解决问题的途中,会学到很多别的知识,或者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来是为了得到A,结果还多赚了BCDEFG。如果只是把问题抛给对方解决,那你也只能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于更深更多的东西,真的就只能呵…呵…呵…

    答应我,不要白痴好么?

    前两年终于下定决心自学心理学,当时并不认识任何学心理学的小伙伴。于是先去刷了豆瓣和知乎上关于“心理学入门”的所有帖子,将出现频率最高的几本书挑出来,并将歪果仁写的排在书单前列。之后再用这份书单挨个查了亚马逊、京东、淘宝上每一本书的评价,交叉对比后选定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作为我的心理学启蒙读物。

    结果来看,我似乎费了老鼻子劲儿才选了一本书,但事实上,当时书单上所有的书我都清楚地了解了它们的主要内容、知识侧重点和优缺点。如果《心理学与生活》读着不美气或者吃力,我可以随时再从这个书单中挑出一本来作为辅助参考书。或者我这本读完了,下一本该读什么心里差不多也就有底了。

    开始学了没多久,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个教心理学的大学老师。我将学习心理学中的困惑和难点告诉她,但当时我才开始学不久,问题都是比较浅显广泛的,她没法针对性的解答我,于是我提出让她推荐一些可参考的资料。两天之后,她发了一个很大的压缩包,里面满满都是有关我那些问题的书籍、论文和视频。至此,我觉得她作为一个朋友的朋友已经给予了我超乎预期的帮助,而且帮到这一步刚刚好,后面的工作就都留给我自己解决,简直求之不得。

    心理学入门书籍

    4 自学方法的区别和贯通

    这一点比较简单,就是不同类别的学科,一定要自己区别对待学习方法。

    我个人分类的方法比较简单粗暴:理论类的课程,分为理科方法和文科方法;实践类的课程,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

    理科方法注重的是逻辑思路的不断梳理和完善,文科方法偏重依靠某条主线进行记忆,同时研读案例;静态方法是指可以坐着只动手或只动嘴,动态就要结合自己的体能和体质进行学习。

    但这些方法之间又不绝对不通,有时理科方法可以用在文科上,用以梳理知识点间的关系;或者用学习理论的方法来做实践类的课程。这无法具体举例,全看学习的内容和课程特点而定。

    内容是死的,人是活的,学习也要会变通。


    我从初中开始,有意无意的培养了自学的习惯,并从中开始摸索和总结经验。高中除了请过一个英语老师辅导了一个月英语外,其余的课程都是自己啃。大学也报过四六级班,但自觉效果不大,还不如自己自学一个月效果好。大学中的很多课程,因为不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而选择了上课无视,下课自学的方式。考雅思也没有上过辅导班,因为太清楚自己的学习路数,全程自学。考研也是,准备了三个月,也没有辅导班的情况下,不断调整侧重点和学习思路,最后一次性通过。

    除此之外,很多新事物都是靠自己的自学能力学会的,很少直接师承。而多年的自学之路告诉我,学到什么有时并不是那么重要,学完的很多东西可能也用不到,但是自学过程中对于自我潜力的挖掘、自我水平的提高、独立思考的培养、自身优缺点的认识都十分可贵,有些意义远超于知识本身。

    我想,将来等我有了小孩,我一定也会让TA培养出自学的意识和能力。毕竟,这远比给TA报无数个兴趣班和辅导班有用得多得多。

    全文终~

    一些拙论,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cea0bc2c467b:想要这些资料😁很想自学心理学
        妖瑾:@为什么你们不认识芮芮 给我个邮箱。另外,乃可以关注简书的心理学专题
      • Yedplas_少女心:想要那份心理学资料)害羞
        妖瑾:@熊猫啊姑娘 不好意思啊,发现随身带的电脑里没有那份资料,可能要等到过年跟前,回家了用家里的电脑才能发了
        Yedplas_少女心:@熊猫啊姑娘 1468484226@qq.com蟹蟹蟹蟹
        妖瑾: @熊猫啊姑娘 给个邮箱地址
      • vikki赪赪:自学裁缝,你给爷做的包包类?
        妖瑾: @vikki赪赪 乖乖的,不要闹
      • 猫小喵ao:我也是喜欢上课自由讨论自己的结论的那种,但是填鸭式教育也顽强撑下来了,也算在应试教育下猛然扔到自主学习的大学里培养出了自学精神的一代人吧。
        妖瑾:@猫小喵ao 好多人都是这样,尤其很多出国的,据说刚开始都是无法适应讨论课。后来也渐渐培养出来了
      • a4b0bd823aba:希望可以简洁突出重点
        妖瑾:@Cherry李小凌 好的,谢谢你的建议
        a4b0bd823aba:@妖瑾 我觉得是,因为整体焦虑吧希望能快速看到重点,或者你试试把重点部分加粗显示
        妖瑾:@Cherry李小凌 是太长了吗?
      • 87af0a82f46c:学习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更准确来说是一种能力,有意识地去学习某一种知识或技能时,最佳状态就是自学自己去悟,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适合他的不一定适合你,说句大话就是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最好的东西!支持up
        ps:我也喜欢自学、做笔记😏
        妖瑾:@因为我喜欢你啊 哈哈,我们都是“上课不听讲”的坏孩子
        87af0a82f46c:@妖瑾 对啊,感觉高中毕业之后基本上都是自学了,没有那么多机会听老师讲课了啊:smile:
        妖瑾:@因为我喜欢你啊 嗯嗯,自学成事的感觉也是满骄傲的~

      本文标题:自学是最好的帮手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zq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