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背后的杨志鹏

作者: 寺外小老虎 | 来源:发表于2023-09-11 12:37 被阅读0次

 

青岛研讨会上的 杨志鹏

          一

1989年开发区抓住机遇 一次接收了232个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其中就有武汉大学作家班的杨志鹏。 他跟别的毕业生不一样的地方是他既是当年的应届毕业生,又是作为人才引进的。

当时开发区正在办自己的希望报,急需人才,报社主编邢秀玲是从西宁日报社来的,她了解杨志鹏, 向时任开发区一把手的刘世光主任做了推荐, 当然求之不得。 这样杨志鹏在报道之前先来开发区见了刘世光, 他提了两点要求:一是原单位青海文化厅不放行, 档案转不出来,工龄怎么计算;二是得给解决一套房子。 刘主任当场拍板, 工龄由部队开具入伍证明, 我们认。 房子给你一套。 就这样,他这个原本有着12年军龄和两年工龄的毕业生,带着与应届毕业生一样的档案来到了开发区, 开始了他在这片土地上轰轰烈烈的人生。那年他34岁。

杨志鹏给我的第一印象太过深刻。 黄岛油库大火惊动了上层, 国务院总理李鹏亲临现场指挥灭火。  希望报作为开发区的新闻单位理所当然应该在现场参与报道, 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 开发区到黄岛28华里,身材魁梧的杨志鹏成为了报社的不二人选。

在老管委门前,站满了焦急的往黄岛大火现场眺望的人群, 浓烟滚滚, 火球爆裂, 飞机投下的干冰,就像往大海里泼了一瓢水。我看到杨志鹏穿一件白T恤,一条藏青色的短裤, 双腿跨着自行车,脚踩在地上, 回头与邢秀玲说了句什么, 点点头,跨上自行车箭一般飞出去。 健硕的双腿,结实而有力, 一会儿就消失在去往黄岛的土路上了。 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向黄岛逆行, 他要去往着火的最前沿。而其时,从黄岛转移出来的人们正向开发区急行。 现在想起这个画面,非常的清晰。 他冲出去的刹那,风舞动着他一头浓密的黑发。

              二

杨志鹏高中就开始文学探索了,在部队发表了不少的作品,转业后在青海文化厅也是生力军一个。

他创作的鼎盛时期是在青岛开发区, 长篇小说《百年惶惑》《世事天机》《鼠年手记》到《百年密意》《唱河渡》《汉江绝唱》。 长篇纪实散文《行愿无尽》,文化合集《中国作家3000言》。 其他如报章杂志发表的报告文学, 随笔等不算在其中, 他的文学作品已经达到几百万字。 多次获全国及省市文学大奖。

长篇小说 《世事天机》,《鼠年手记》有瑞典文版 、中文繁体字版出版发行。

说杨志鹏是个作家,只是他人生的一面儿, 比他的作品更轰动的另一面是他的文化实业, 他堪称文化实业的大家。 他做的那些事儿听起来就让人瞠目, 亏他想得出来。 我是他好多事情的见证者和偶尔的亲历者。

在报社做的好好的, 95年他辞职下海了, 举起了华夏文化传播中心的牌子。 拿着档案到人才中心去找我 委托档案管理, 我当时真为他捏一把汗, 文人经商能行吗?

两年后,他在文化界投了一颗炸弹, 《97香港回归百位画家瓷盘展》, 还有一本烫金的小册子, 简介了百位画家和他们的瓷盘画照片。

百位画家那可不是一般的画家, 全是一流的大画家:吴冠中、关山月、张仃、黄永玉、朱乃正、刘国松等。 这些大家可不是说见就能见的, 何况还要说服他们贡献一幅画作呢?

真不知道他是用了什么样的特务手段打听到了100多家人的住址,然后亲自一家家的登门拜访, 操着他的唐朝普通话 ,用怎样的语言方式说服了那些脾气各异的大画家们怀着很崇高的意愿,快乐地为香港回归尽一份自己的心力。

约了交画的时间, 杨志鹏马不停蹄的奔赴景德镇, 去找最好的窑炉和窑炉师傅, 并且要把窑炉拿到北京,在北京烧制。 这就是本事,他操着不变的听者要认真仔细的才能听懂七八成儿的家乡话, 竟然都心甘情愿的听他摆布。

瓷盘坯在窑炉里存在着不确定性, 从点火到出炉杨志鹏的心是悬着的。 怕什么来什么, 其中有一个瓷盘破裂。 这就意味着要去找这位画家重新再画, 窑炉要为这一个盘子再开一炉。

百位画家瓷盘展轰动了国内外, 全国这么多文化人,独独杨志鹏开创了历史性的大策划。

随后又策划了一场“中华艺术千禧展”,创制了两只高达三米的景德镇蓝花大瓷瓶,把5000名中国现代作家的亲笔签名烧制在瓷瓶上,放置于中国现代文学馆大厅, 为文学馆开馆典礼锦上添花,成为了馆内永久的人文景观。同时主编了《中国作家3000言》, 每一言都是中国作家的亲笔, 作品发行后,引起社会巨大的反响。 大瓷瓶的副产品是缩略版的小瓷瓶, 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多钱一对儿记不清了,给我的感觉是没赚到钱,赚了跑腿和吆喝。

          三

2000年春夏之交, 他找到我,让我帮他找一位摄影高手, 爬小珠山去拍照片, 他想做小珠山大地艺术馆。

这简直是异想天开。 我给他找了壁画家文集, 他的摄影技术还是了得的。 在一个星期天文集背着两架摄像机, 我带着我家的卷毛巴特, 加上杨志鹏的司机,四个人,一条狗, 一起爬小珠山。

车开到小珠山水库就没路了, 依稀能辨出当地人上山踩过的小路, 老杨和司机已经来过一次了,他们在前边走,我们跟在后边。 巴特尔是一只小型的草原牧羊犬, 开始非常的兴奋,来回的奔跑, 以为回到它祖先的老家了。

小珠山前望灵山湾,后带齐长城。山势东南-西北向。主峰大顶海拔724.9米,崛起于灵山卫西北,与次峰釜台筒南北对峙,双峰嵯峨。

上山时依稀的山路,到釡台筒就没路了。 抬头仰望,到山顶还不到一半, 人狗都已经累的大口喘气了。 一路上文集根据老杨的要求拍了好多石头的照片, 老杨说要把这些照片发给新加坡艺术大师陈瑞献, 他根据石头的形状、大小,在上面儿设计石刻。 听起来有点儿像真的。

文集性情中人, 一边拍着照片儿一边儿说笑, 从他的表情里我能读出来,他也不相信能做成大地艺术馆。 但他干活儿还是十分认真的。

爬到近山顶一大块壁立的石墙处, 老杨让文集各个角度的拍了几张, 还说这儿就是以后最亮的点。 爬到山顶最高处,老杨要求文集360度拍摄小珠山的全景, 文集按照自己的办法拍一张做一个记号, 洗照片的时候,组成了一张完整的小珠山全景。 当一张大型的小珠山照片挂在杨志鹏办公室墙上的时候, 我竟没有找出衔接的地方。 在照片儿的半山腰看到了我穿着红上衣背着黒巴特的小小身影, 给绿色的山体一点跳出来的亮色。

上山的路难走,下山更难走, 有的地方荆棘丛生, 弯着腰,寻找空隙,用手里的树棍扒拉着,侧身穿过。 面前又出现一片大葛子, 看起来是齐刷刷的叶子, 脚踩下去却是缠绕的葛藤, 像大雪天在沒膝的雪地里跋涉, 抬起一只脚踩稳,再抬另一只脚, 稍不留意就会被绊倒。

巴特在后边儿发出呜呜的叫声, 回头一看它被绊住了, 在葛藤组成的方阵里,它完全没了办法, 只能求救。

我返回它的身边, 从葛藤中把它扒拉出来抱着, 小家伙儿将脑袋使劲儿的贴到我的胸前。 本来我自己就难走的路,再抱着狗就更难走了。 把它的两只前腿架到脖子上背着走。 老杨想背它,它还不干。

走出葛藤, 有一片儿相对好走的斜坡,三块大石头成盆形向外裂开, 豁口处有几棵开着白花的树, 树有碗口那么粗, 应该是有年头儿了, 谁也叫不出它的名字, 淡淡的花香很好闻。

从山上下来,回到家冲澡的时候,我在腿的内侧发现了一只已经将嘴扎进皮里的胖胖的黄豆大的山爬子, 反应真够迟钝的,被咬成这样,竟然没感觉到。 再一看在厅里不停的挠自己的巴特, 鼻头儿上,眼皮上,身上密密的都是山爬子。 靠人工是没办法处理了, 给在辛安上班的表弟打电话,让他到镇兽医站去买躯虫药回来给它泡澡。 药效可真明显,厕所的地上落满了巴特上山的大收获。

过了不久,陈瑞献真的来开发区了。这位出生在异域,祖籍福建南安, 懂好几个国家语言, 集文学、绘画、雕刻多门艺术为一体的法兰西艺术研究院驻外院士, 竟是那么的谦和平易。他年长我几岁,却亲切的称我大姐。

那段日子,他每天上山指导雕刻队在摩崖上雕刻图文。 在接近山顶的 地方雕刻 高达88m的《心经》260个字, 加上陈瑞献、庄承畴、杨志鹏供养及年月日一共294个字,平均每个字4平米, 都是石匠一钻子一钻子锤刻出来的。 在25层楼高的山崖上刻字, 老杨和工匠们都提心吊胆 。 那段儿时间陈瑞献每天要爬山到现场去指导, 其辛苦可想而知。

老杨要做的事儿太多了, 在别的地方采石, 运到小珠山,从山下要铺设一条上山的石阶路, 一直到山顶再到山下。 巨大的《一切智园》的山门, 全部是用石头做起来的, 每一块花岗岩长度都在两米以上。 采石和运石都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心力, 有一次还差点儿出人命。 我的一个朋友和老杨的战友, 都全身心的扑在了山门上。 过程的复杂和辛劳不忍细说,先略过。

一切智园一一 方圆十平方公里的 陈瑞献大地艺术馆做成了。典礼那天青岛市副市长周嘉宾 ,开发区工委书记迟华东及市区相关部门的领导悉数到场。 场面之隆重,热闹, 沸腾了小珠山。 当地的新闻媒体和新加坡报纸都在黄金时段和重要版面给予了报道。

难以想象的事情,老杨居然把它做成了现实。 做成了中国大地上第一座风景区里的大地艺术馆。 其胆识,气魄,高度, 都超出了一个文人的思维和力行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说老杨是个超人。

听说这两年老杨又在老家汉中做了一件文化的大事。

              四

一般人仅是做这些事也就疲惫不堪了, 而老杨做事儿只是写作的一部分。 每一件事儿做完了后续的长篇也就出来了。 用他的话说,写小说没那么难, 就象建房子,架构出来了, 其他的东西早就在心里了,往上安就行了。

《世事天机》,《百年密意》是小珠山项目的产品。

《唱河渡》,《汉江绝唱》是汉中文化项目的结晶。

从这个意义上说老杨是奇人。 就是职业作家,坐在家里写小说,也不一定有老杨这么多的产品。

有人对老杨琢磨不透, 做那么多常人做不了的大事, 写那么多与大事儿相关的长篇作品, 是不是神助呀? 联想到老杨的常年信佛吃素, 断定冥冥之中有神助。

是不是有神助,这事儿还真不好说。 老杨对汉语拼音不能说一窍不通,至少是非常的烂, 不会发音,更不会拼写。 前些年他的作品都是在稿纸上手写出来, 再有别人打印到电脑上。 在电脑上校对修改,对一个不会拼音的人来说也是一件麻烦事。 凭着他做事不服输的劲儿, 他到底还是在电脑上完成了自如打字的心愿。至于是五笔还是拼音没问过。 我97年就有了自己的电脑,至今不会盲打。 凡与不凡的区别在于立志,在于实行。

本月9月9日在青岛召开的杨志鹏《汉江绝唱》研讨会上, 中国作家出版社编审兴平, 山东作协主席评论家黄发有, 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还有入会的作家们, 都对杨志鹏的《汉江绝唱》和他这个人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北京研讨会上,专家们称《汉江绝唱》填补了中国文坛关于江河文明的空白,是一部具有文学史价值的宏篇巨著。 山东的专家们给予了杨志鹏"行者"的头衔, 称他的作品是行出来的。 还肯定了杨志鹏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是与整个故事融为一体的。 黄发有是茅奖的评委之一, 他说在这次评奖中,大家一致认为现在好多人都不会景物描写了, 有的人写了景也是贴上去的,与整个故事没有关联, 杨志鹏的景物描写值得称道。

关于杨志鹏有好多可写的东西。 他本人也正在写好多东西, 他在青岛, 从当年的34岁, 又过了34年。 这么一想竟吃了一惊, 1955年出生在陕西洋县山村里的杨志鹏68岁了。 人生的一半儿是在青岛度过的,好像他下一个长篇准备写青岛的海洋了。

相关文章

  • 忍受他是一个没有什么梦想的人?

    一年前,李传芳才跟杨志鹏分了手。那天,也是在巴士上。 “你想要一个怎样的人生?”她问。 “我没有想过。”杨志鹏...

  • 然而,他要用一辈子,才可以把我忘记

    从试身室走出来,李传芳瞥见一个人,那不就是杨志鹏吗?杨志鹏身上穿着一件粉蓝色的、手织的毛衣,胸前编了一只蝎子,跟一...

  • 教师节闲话

    教师节闲话 杨志鹏 (网络图片) 又到一年教师节,查了一下今年已...

  • 往事记忆——跟着母亲去“教书”

    往事记忆——跟着母亲去“教书” 杨志鹏 我的母亲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是我们那里农村...

  • 有声随笔第117天

    字画情 进入作品的内容,钻到文字背后!看到文字背后的画面,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气氛,体会到文字背...

  • 2022-10-15杨志卖刀

    文/书山花开 一、杨志可能的样子 插图中的杨志 卡通式的杨志 二、杨志卖刀相关信息摘录 1.杨志基本情况: (1)...

  • 记忆随笔——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

    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 杨志鹏 (图片来自网络) 据说:现在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发明自行...

  • 文字的背后

    时间嘀嘀嗒嗒分秒必争地奔驰着,要不是还有文字的记载,也许我的内心深处早已忘却了自己曾经的到来那一刻,2019年的7...

  • 文字的背后

    文字的背后 面孔是那么从容的冷 结冰的湖水 怎能承诺湖底鱼儿的美 相信了一个主题 也 习惯了一种旋律 害怕为你流泪...

  • 母亲的目光

    母亲的目光 作者:杨志鹏。2017年11月25日于陕西杨凌。 车子已经点火启动,但是,我却不想踩下油门,让车轮转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字背后的杨志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ee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