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喜欢粤语?是由于早些年攻读古汉语语音,对中古汉语的发音,缺乏感性认识,当时又没有任何音频视频等资料,也没网络可以用。
而现在的粤语、闽南客家方言中保留大量的中古汉语发音,是一座纯正的“汉语”发音资料库,是语言活化石。
目前主流强势的通用语普通话,倒真正是北方胡人的“胡言乱语”,是在五胡乱华时强加在北方和中原地区的。
别不信哦,我是学语言的,不会“胡言乱语”的!呵呵。
所以那时萌生的学习粤语闽南话的想法,算是最早的种子。
后来两个弟弟都去了广东,有一年小弟给我带回来一盘光碟是黄家驹beyond的歌。
我被黄家驹感动了。当时广东、香港地区黄家驹很火爆,内地很少有人知道,更少有人会唱。
而我,从黄家驹那里被激发了浓厚的粤语兴趣。
那时学了一些歌曲里的粤语,但还没有正式开始追剧学粤语。
后来都不记得第一部港剧是什么了,反正每天就是看就是听。
慢慢就能不看字幕听懂绝大部分台词了。
也曾经试着让广东同学“听”我的粤语,他笑着说:一股“水味儿”。
我问什么叫“水味儿”,他说意思是听着像海南话。
很早就去过海南,但没跟他们学过,跟他们都讲普通话。虽然他们的普通话让北方人笑掉大牙,但可以肯定不是说粤语。
老头吃糖,越扯越长,不说了吧。
今天还在看的是粤语青春剧《迷失的假期》,这似乎有点傻。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08327/4d88f326ce8ed624.jpg)
故事以一个中英混血的、名叫卡拉的女孩,来到香港寻找多年不见的中国父亲展开情节。
由于到香港时刚好赶上十一长假,所有的酒店都已经爆满,所以卡拉只好住进了“蜗囊旅社”。
故事的情节线索都汇集在这个小小的旅馆里,每个人都抱着梦想、带着伤痛来到香港。
善良的香港小伙阿星,一边照顾外婆,一边努力赚钱,同时用自己菲薄的收入资助那些困街的流浪汉。
一心想在马拉松上成功的韩国小伙阿金,放弃在韩国当明星的机会,跟家人反面来香港苦练长跑。
酷爱舞蹈的乌克兰小伙子瓦尼亚,由于非法居留香港被好心的旅店老板收留,所以天天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跳舞的梦想只能被关进牢笼,他每天能做的却只是在街头玩化妆“定格”表演,近似于乞讨。
生在香港从小学就返回印度的小伙子,又回到香港,只为跟童年玩伴当年的一个约定而苦恼不堪。
貌似生活优渥的旅馆老板,是一对母子:贝姨和阿贤。也有不平常的经历和伤痛。
故事就是这样以“蜗囊旅社”为中心展开的,有点类似老舍《茶馆》的结构方式和剧情安排。
主题歌有点意思——
“想要飞呀飞,逃出那烦扰坟墓。试着闯进这陌生国度,其实对什么都毫不清楚。
对着自己说:事情再坏也坏不过,一生逃不出,被困在自己设下的牢笼。
这不是你的苦衷,告诉我你想要什么?想要的是什么?
生命不是那么长久,这到底算什么?已经漂泊在海面的你想要前进或被拍打要放弃。”
那句话最戳心:人的悲哀无过于不敢追梦。
人只要不自我设限,不要画地为牢,心灵就是自由的,生活就是幸福的。
可惜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包括我,也包括你。
所以我们还在苦苦地追寻着,实际上是在寻找最后的突破,寻找彻底的解脱。
所以我们在简书相遇了,在这里相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