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我所了解的曾国藩

作者: 幻无名 | 来源:发表于2016-03-09 15:20 被阅读1084次
    小议我所了解的曾国藩

    曾国藩小时候是个笨小孩,甚至他父亲都嫌他太笨了,把他儿子拉去给他朋友交(他父亲也是个私塾先生)。然后,有次这位老师实在是受不了这个“笨蛋”了,然后对曾国藩说你长大要是能有出息,我就给你背伞(一般是书童背伞的),也许也是这句话刺激到了曾国藩,又加之曾国藩小时候虽然笨做事情却很有毅力的,然后他发愤图强一举中了个举人,年轻气盛的曾国藩中举之后依旧没有忘了此事,为此他特意去拜访老师,故意带了一把伞进去,在出门的时候有意不把伞带走,到门口才对老师说自己伞忘了拿,老师不知他是有意为之,于是客客气气的进门帮他把伞拿出来(曾国藩此时是举人,老师自然对他很客气啦),然后当老师把伞给他时,他得意的对老师说,老师你今天替我背伞了啊,老师呆呆的楞了很久。当我得知这位今后背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小时候居然只是个“笨小孩”,而且也有着普通人的毛病,只是个出身农家的普通人,就很好奇,他是怎么能有如此成就的呢?

    中举之后的曾国藩,信心满满的上京赶考,结果第一次名落孙山。然后,那年不知道是不是该说他运气好,原本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由于太后的大寿所以额外曾添了一次“恩科”,于是曾国藩在京城又留了一年,或许他也以为是上天眷顾他,不然怎么会这么碰巧让他碰上这等好事呢。结果老天爷又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又落榜了。再次落榜的曾国藩心里很不好受,于是他决定穷游慢慢回家,不穷游不行啊,原本家里条件就不是很好,当年给的赶考费就不多,更何况曾国藩同学在京城多住了一年,这也可以看出曾国藩确实很节俭啊,居然硬是多称了一年。于是,他一路游山玩水,特意绕远路回家,也是趁机借此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啊。结果走到半路实在称不下去了,便去他父亲的一位做县令的朋友那里,打算借点路费回家,出乎意料的是,那位县令看到气概不凡的曾国藩,觉得此人长大后必有一番作为,于是借了曾国藩一百两银子,一百两是什么概念呢。当时,县令的年薪是30两银子。曾国藩很高兴,本来打算借个几两银子回家,谁知一下子就变“有钱人”了,这下子也不用穷游了,一下子变有钱人的曾国藩,最先想到的去花钱的地方是哪里呢_——书店。逛着逛着刚好看到了一部刻印版的23史,曾国藩很喜欢啊,一问价格,刚好100两银子,嗜书如命的他一冲动,一咬牙,就把这套书买下来了,然后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带着一堆书回了家,还欠了一百两银子。。。路上,他很不安啊,自己两次科举都没中,还欠了一大笔钱回家,他怎么面对自己的父亲呢?

    当曾国藩把自己落榜两次,以及在外欠了一百两银子并用这一百两银子全部用来买书的事情告诉他父亲时,原本以为父亲至少会责怪一下自己,可是,父亲只是平静的告诉他,书既然买了就要好好的把它看完,还钱的事情不用担心。听到这些的时候,曾国藩心里十分感动,并在心里下定决心每天要看书多少页,绝对不能辜负父亲的期望。不得不说,虽然曾麟书(他父亲)自己读书不怎么样,考了十几次科举最终也才中了个秀才。可是,他教育孩子还是很有一套的,对于自己儿子的所作所为,要是一般的人估计肯定大发雷霆,把儿子臭骂一顿了,可是他没有,因为他知道,此时此刻,对于两次名落孙山的儿子来说,责怪他只会雪上加霜,他也没有直接的去安慰曾国藩的落榜,而是巧妙的把曾国藩的注意力引到了书的事情上,而且,他这么做显然是对曾国藩最大的安慰和鼓励。果然,备受感动的曾国藩,这次在家细心研读那部二十三史,而且定下了每天都要读书的规定(这个习惯一直保留了一生,之后哪怕是在湘军里公务再繁忙,他也会挤时间读书),当然了,那几年为了还债,原本生活就拮据的曾家生活更是难熬了。这一次,奋发图强的曾国藩终于进士及第,为整个家族带来了莫大的荣耀。

    成为了庶吉士的曾国藩在京城里过着潇洒的生活,每天就是和自己的同学们吟诗作对,吃喝玩乐。他还特意把自己的父亲从湖南老家接到北京来住,可是,看到自己的儿子每天过着这样的生活,曾麟书没住几天就能受不了了,于是对曾国藩说自己不适应这里,还是回老家住吧,临走前还特意写了封信给曾国藩,信里面最后不经意间提醒曾国藩要节欲,节劳,节饮食。曾国藩看到这些的时候,心里面十分惭愧。自己身上的这些毛病连他父亲也看不下去了,想到自己来京城之后的所作所为,以及自己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实在是相差甚远,醒悟之后的曾国藩决定把自己身上的这些缺点改掉,可是该怎么做呢?

    曾国藩自己也不知道,曾国藩于是就经常向人请教该怎么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这期间,他拜了两位理学大师为师,这其中一位叫倭仁(这名字起的。。。),倭仁教给曾国藩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是,写日记自省,就是每天写日记,在日记里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和不足。曾国藩觉得这个方法不错,就每天落实下去了,可是这样坚持了几十天,尽管每天晚上都骂自己,没错,曾国藩在日记里对自己的过失都是直言不讳的,而且言辞激烈。可是晚上骂了之后,第二天该吃喝玩乐还是吃喝玩乐,该看美女还是看美女,自己还是举止浮夸,对于自己的一系列想要改正自己的缺点却完全没有起到作用的措施,曾国藩自己也很苦恼,就在曾国藩处于这种尴尬境地的时候,另一位大师教给了曾国藩一个方法,最终成功的改变了举止轻浮的曾国藩,慢慢的改掉了一身的毛病,说起来这位大师还是倭仁的老师,叫做唐鉴。说起来,那个方法也很简单,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字。

    这个字就是“”,唐鉴对曾国藩说,他的毛病在根本上来说就是心浮气躁,所以即使每天自省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只有解决了这个根本的问题,才能逐步的改掉其他的缺点。那么该怎么做到静呢?唐鉴提到了两点,一是要每天坚持静坐;二是临事淡泊守志,淡定守静,碰到事一定要先静下来。曾国藩得知这两个方法后,坚定的每天落实,坚持每天静坐至少半个时辰,学到了“静功”的曾国藩,心性变得平稳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心浮气躁,渐渐的缺点也一点点的改掉了。(老师就是老师,眼光独到,一下就看出了问题的根源啊)曾国藩在这两位大师的指导下,成功的迈出了改变自己人生的重要一步。固然,曾国藩的蜕变离不开老师的教导,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曾国藩自己有着想要改变自己的强烈决心,否则他也不会到处向人请教,也不会再多次受挫后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曾国藩确实有着不少普通人都有的缺点,甚至小时候就是个有名的笨小孩,可是他也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一个重要的优点,那就是毅力很强,很有恒心。这或许也是因为他父亲从小就对他严格要求,由于天资不高,背书也特别艰难,所以曾国藩小时候经常背书背到半夜。后来之所以能中举和中进士,我想也多半是勤能补拙的缘故吧。对于勤,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也是由于曾国藩对勤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的一生都是勤勤恳恳的,可是,凡是皆有一个度,太过就不好了,因为一生太过勤勉,结果曾国藩积劳成疾,所以六十一岁就因病去世了。

    之前,曾国藩给我的感觉一直都是只有好的一面,当然这是在他学到了静之后给我的感觉,虽然我也看到了他狼狈的一面,在靖港大败之后,作为主将却羞愤的去跳河自杀,而且还跳过了两次,实在是叫人大跌眼镜,在与太平天国作战的最后阶段,把最荣耀的攻占金陵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弟弟曾国荃,很明显的显示了他的私心。在曾国藩传里,当看到他为了能顺利裁军,借机杀掉了当初劝降时承诺过保全性命的韦俊,这一过去的太平天国将领,投降后为湘军立下不少功劳的降将时,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的不择手段,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胜利者”吧,历史上以胜利者的姿态留名后世的人,又有几个不是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呢?的确,这是必然的啊,毕竟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我亡的时候,谁还会讲什么仁义道德,只要能活下去就够了啊。

    开始,我一直不太理解,拥有几十万湘军的曾国藩,在大败太平天国之后声势达到巅峰的曾国藩为什么不趁机来个“黄袍加身”,为什么不在那个大好的时机推翻腐败的清政府,自己做皇帝。后来,才有的明白,那个时候的湘军虽然声势浩大,人数众多,可是到后期的时候,战斗力也已经相当差劲了,而且纪律很差,绿营军有的恶习,湘军的士兵基本都有,没有的也有,而且那个时候列强虎视眈眈,若是起义的话,多半清政府会借助列强的力量,而且一直以来清政府都在提防着湘军这股强大的力量,而且那个时候还有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而且一旦起义就会背负着乱臣贼子的骂名,要知道之前曾国藩都是以效忠清政府的名义在与太平天国作战的啊,这样一倒戈就名不正言不顺了。再者,如果曾国藩不叛变,那么他将以中兴名臣的名义留名青史,而那样冒险,失败的可能性挺高的,一旦失败,后果可想而知,更何况此时曾国藩年事已高,早已没有了年轻人的的那股热血和时间去赌。而且,曾国藩生性谨慎,风险这么高的事情,代价这么高的事情,也是不太可能去做的,更何况,曾国藩心里还是忠于清政府的。有着这么多的理由,也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曾国藩没有选择起义了。

    可是,当我读到下面的:

    “广敷先生,事情难道真的可为吗?”严守自己信仰的理学名臣不自觉地发出了这个提问。

    “怎么不可为?”陈广敷坚定地反问,“汤武革命,顺天倡义,三千年来史册赞不绝口。刘邦斩蛇起义,李渊起兵反隋,赵匡胤陈桥兵变,朱元璋驱赶鞑子,从来都认为是正义的行为,没有人指责他们是叛臣。自从满人入关以来,二百年间,汉人的反抗从未间断过,只因康乾所谓的盛世带给百姓以微利,才苟延至今。然自嘉庆朝以来,满人之腐败日见明显。到了道光末造,外辱于四夷,内烂于十八省,神人共愤,才有了洪杨之乱。咸丰帝耽于酒色,荒废国事,女主垂帘十年来,举措倒置,普天之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百姓莫不翘首盼望我汉家再出英雄,驱除羶腥,复我神州。大人手握十多万雄兵,本可挟灭长毛之威,一举而克北京。只可惜大人围于忠君敬上之小节,无视拯国救民之大义,更加上大人秉赋拘谨怯弱,终于只为保己身及曾氏一门的安全而裁撤湘军,自剪羽翼,失去了大好时机。辜负了亿万百姓的热望,为史册留下一桩永不可挽回的遗憾!”

    我心里有泛起了那个词,那个我看过许多历史故事之后时常萦绕在耳旁的那个词。。。。如果,尽管我知道这个世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可是总是难免心里有那么一点惋惜之情。的确,作为一个从湖南乡村的普普通通的一个农民之家的孩子,曾国藩的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早已成为了一个传奇。可是,对于这样一位有着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大人物,在生命的最后时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遗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那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儒生,曾国藩很好的诠释了这几个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议我所了解的曾国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tt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