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书籍《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Hold on to your kids),作者【加】戈登•诺伊菲尔德和【加】加博尔•马泰
这本书由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推荐,在推荐序中,他阐述了“看见”的含义。
看见,就是回应;回应,就意味着自己被看见了。
在亲子关系中,回应,像一缕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理解、被看见。
所以,武志红老师所写的推荐序的题名为《有回应,就有了光;无回应,即绝境》
从这一题名中,便已经发现了孩子被看见的重要性。那么,孩子怎样才能被看见呢?
书中开篇第一部分就解释了:只有在关系中,孩子才能被看见!

一、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是一切社交关系的基础,孩子只有在依恋关系中才能找到方向。
“依恋”两字很好理解,当双方建立起依恋关系时,就像两个正负极的磁铁,相互吸引,彼此依靠。
最好的理解就是婴儿诞生之初,他会本能的靠近那个照顾自己吃喝拉撒睡的人。所以,当妈妈抱着他给他喂奶时,他会将小脸凑上去寻找,这时婴儿对妈妈的依恋更加强烈,也从妈妈的身上找到了安全感。所以,最早的依恋关系就是在孩子被照顾时建立起来的,而这时的依恋关系中父母占主导地位。
依恋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孩子从依恋关系中找到了自己的航标,即前行的方向。
当我们失去方向时,我们会感到迷茫和焦虑。孩子也是一样,当他们不知道谁可以作为自己前行的“引路人”时,他们也会不知所措,从而失去方向。
所以,依恋关系中的“引路人”真的至关重要!

二、“引路人”的种类
1、父母导向
可能大家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这个“引路人”当然是我们父母啦。没错,父母是依恋关系中最重要的“引路人”,当孩子与父母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依恋关系时,孩子就会特别亲近父母,也更愿意听父母的话。
在父母导向中,孩子会以父母为榜样,更多的会采取父母的意见,也更愿意与父母交谈。
最令父母头痛不已的便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时常会表现出一些叛逆、反抗、或是不听话,总是喜欢与父母对着干,这时候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的时期,如果不加以引导,后果将不堪设想!
然而,在父母导向的关系中,孩子这种逆反心理会得到很好的控制,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因为他们会更依赖于父母的意见,通过父母的指引,找到自己的人生航标。

2、同伴导向
如果父母没有成为孩子依恋的对象,也就是说孩子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照顾,或者父母在关系中总是以攻击或暴力的形式与孩子相处,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时,这时孩子就会转移依恋对象,寻找可以互相取暖的人,这时同伴导向诞生了。
以同伴为“引路人”的孩子,就像迷失在森林,不知该何去何从,这时有一个同样处境的孩子出现在身边,便相互取暖,其实他们也不知道前行的路是否正确,也许误入歧途,掉入深渊。
所以,在同伴导向的关系中,孩子与父母的反抗会更加激烈,他们不再听从父母的意见,亲子关系也更加的疏远。然而在同伴面前却是另一番表现,他们会努力迎合朋友,甚至有些讨好;他们会放弃自我,努力融入朋友圈;他们与朋友有说不完的话,甚至分享秘密;连喜好、着装都会与朋友保持一致。
这种同伴导向还包括孩子对明星的追逐,也就是“追星族”。当孩子追逐明星,特别是当下一些只靠容貌的小鲜肉,并将他们当成自己的榜样时,其实说明了父母的榜样作用在减弱,这是相当危险的,稍有不慎,孩子就会掉入明星梦中,无法自拔!

三、结论
所以,在依恋关系中,父母唯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才能让孩子找到正确的航标,成为孩子的“引路人”。也只有在父母导向的关系中,孩子才能被看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