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叶茴在前两个月一直是垫底的学生,无论再怎么努力,好似所有汗水精力都像酒精一样发挥掉了,只留下最初的水渍。
直到有一次物理测试后,李叶茴一边安慰着自己:“不要多想了,肯定是最后一名。自己问心无愧就好。”一边拼命准备着下一次的考试:“用生命准备每次考试”的信念帮助她虽然耗费不成正比的巨大力气,但是每次都是以最好的状态答卷。
物理老师Dr.Wong--那个严总是表情严肃严重谢顶的大叔挠着头走进来,一边在李叶茴身边令人无法心安地晃悠着,一边“嗡嗡嗡”地不知道在嘟囔什么。
李叶茴向来对老师有一种天生的敬畏心理,便准备打个招呼。没想到一抬头便看到物理老师直勾勾地看着自己。
李叶茴心头一惊。她一直是班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学生,总是一个人课也不听、手速飞快地在教室最后一排飞快地写着什么,嘴里念念有词仿若在做法。她从来不参加“互动”,也从不主动回答问题--不过老师主动问她的问题她都能流畅回答--毕竟每天她都在拼命背诵题目答案,但是即便如此她的正式随堂测试成绩依旧惨不忍睹。
Dr.Wong问:“量子力学学得怎么样?”
“还...还好。”
“那就好,你目前为止都学得不错。”
Dr.Wong一直喜欢讲大道理,而且逻辑随时起飞、偏离主题。此时他开始大讲自己的学习感悟:“其实嘛,这么着急地学做什么呢?可以慢慢来的。知识一辈子都学不完的,跑这么快容易摔倒,要慢慢来享受学知识的过程。实在不行大不了明年再来一次。”
李叶茴心中大吼:杀手!此时此刻任何其他说服她慢下来的人都被她视为老谋深算的阴谋家。
她随随便便敷衍着,极力赶走刚才Dr.Wong说得那些流入她心头的话语。
下午发测试成绩的时候,李叶茴发现自己一跃到了班级中流,甚至和李金同分。刘星作为标准文科生,一直对于数理化心生抗拒,所以这一次李叶茴甚至超过了刘星。
虽然李叶茴心知肚明这不过是普通不过的分数,也是不值一提的考试,但是她还是内心欢呼雀跃,连话都变得多了--一直以来她的心中充满自卑和对于失败的恐惧,就连说话也没有底气,可是此时此刻她多多少少能和一半的人相提并论了吧?
这不是努力获得收获的欣喜,而是“倒数第一名”的魔咒被打破的欣喜。李叶茴看到自己的自学方法有了成效,而未来会越来越好。
李叶茴回想起自己苦命挣扎的两个月和自己拿到麻木的倒数第一们。
那段日子,即便眼见着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远,身边劝自己回到原班级的人越来越多,李叶茴还是没有放弃。没有人懂她是下了多大的决心继续前行。大家对她的坏运气手足无策,也劝说她收手投降。
为了顺利完结A水准课程,李叶茴早已通过自我说服把“问心无愧的过程”摆得比“考上国大”要更重要一些:至少心里会多少舒服点。
这个过程里,李叶茴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修行:她每天十点半准时睡觉,早上四五点就会被之前长期失眠留下的后遗症唤醒。为了省钱,她每天只吃一份非常简单的早饭,然后通过饥饿持续锤炼自己的意志力:自己理财、自己规划营养输入,把食物划分成每日一份对自己进行供养...这个过程让她有了强烈的对人生的操纵感。
每天,李叶茴都尽可能安静本分地做自己的事情。她开始越来越沉默,但是却疯狂与自己对话。
李叶茴甚至将每日一记的日记习惯变成了稍有不适便扯出本子对自己进行心里说服的行为:不怕父亲瞧不起吗?不想让别人刮目相看吗?...都是老一套的自我激励说辞,但是总是凑效。
李叶茴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考试准备计划:通过机械性阅读加强基础知识记忆--即便不理解内容,本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原则,她总会在背诵过程中逐渐明白每一个知识点、建立起自己的强大知识基础;
除此之外,她彻底地将学习任务变为“考试准备”:题海战术、百科可用。她购买所有市面上能找到的练习题,并直接翻开答案进行背诵。熟悉所有题型后便是一日一日地机械背诵,直到每一场考试都逃不脱她的脑海。
李叶茴终于破解长久以来在应试教育中自己总是难以施展拳脚的谜团:
初中时候,她第一次接触物理,了解世界万物的决心推着她以一种极端细致的方式好好琢磨这些内容--于是她买了《时间简史》、《相对论》,甚至数年之后才兴起的《弦理论》之类的书籍。她对于爱因斯坦、霍金、阿基米德崇拜得五体投地,且对当代物理学界的风起云涌倒背如流。
大量时间被花费在对这些考试范围之外的东西的彻夜研究上。
李叶茴甚至将物理玩成了一种哲学。尼采成了她最喜欢的作家。除了世界万物本质的流动规律,李叶茴也想从人类交错复杂的行为模式中总结出通用规律。所以,在考试时,本来一道简简单单公式便能解决的问题,李叶茴非要在脑海中从“分子间的碰撞”开始考虑起。
世界太神奇了,能量是什么?有颜色吗?是不是像仙女的披肩一样美丽?又是怎么从一处流到另一处?不要用公式简单说明,公式不过是人类眼中的规律,而世界之美可是要有理有据、从眼见为实的地步开始论起的。
那一阵子,李叶茴爱上了文字,爱上了诗歌,而对世界之美无法抗拒的爱意又占据她另一半的心思。
所以她开始写小说,写自己认定的哲学道理,去投稿,去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李叶茴从来都是拒绝简简单单用一个公式总结甚至可以拍成一部宏观电影的能量转换,所以她尽管付出巨大,却在成绩排行榜上总也停滞不前。
但是此时此刻远离家乡令人诟病的应试教育的李叶茴却有着及其功力的目标,为此她愿意做任何事情。
她放弃了脑海中那自我排练的物理大戏、放弃了花费任何时间去仔细琢磨世界的运转。
她看不到物理的美感了,但是她的成绩进步如飞。
因为她的学霸精神,很少未主动交友的李叶茴倒是多了一批追随者,比如说一开始对其不耐烦的徐钱。
李叶茴对于徐钱来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徐钱眼中,一开始的李叶茴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扑火飞蛾,所以他才会对其不屑一顾。可是此时此刻,他眼睁睁地见证着飞蛾穿越火苗且毫发无伤...或者伤痕累累却生机勃勃,自然觉得奇迹发生。
最近,李叶茴的成绩正在稳步上升。同时,她也终于可以有底气和其他人嬉笑玩闹。李叶茴在克服内心对于失败的恐惧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消灭自己“社交恐惧症”的最大对手:自卑。
她的脸皮越来越厚,见到哪怕陌生人也会一个丢过去一个大大的微笑。
刚开始的叶茴还是会被窘迫打翻,不过渐渐地,她就像是初学骑车的小学生,一次次平安无事的尝试过后开始无所畏惧地冲刺、拐弯、超人...此时此刻的李叶茴终于融入大家,并且甩掉总是一脸担忧的面孔,满脸朝气地继续戴着自己“精英”的面具前行。
这才是个真正的精英。她高超的演技足以让自己以假乱真。
胆量大增的李叶茴重新拾起自己“冷笑话高手”的一面,常常发射自己“冷嘲热讽”的幽默大招。对其盲目崇拜的徐钱便是常常中弹之人。每次李叶茴对其的嘲笑博得笑声阵阵时,徐钱便会笑着扁嘴,表现出心服口服的样子。
不过李叶茴倒也不会得寸进尺,总是会紧跟着说一句:“开玩笑的。”来冲淡自己留下的没大没小的印象。
李金和刘星的生活则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自从买了新的电脑,李金的生活就被彻底改变了。他犯上了网瘾,且无法自拔。
刚开始李金只不过课间时候招呼大家用他新电脑的超级大屏看电影,后来他放弃了午休时间,最后他放弃了上课。
每次GP课上,老师让大家进行内容讨论的时候,李叶茴总是瞟到李金电脑屏幕上迅速跳跃的动漫人物。他们坐在最后一排,只有李叶茴能看到。
当然,后来从明显的成绩下滑和李金眼镜上反光的游戏场景上,老师也一个个地推测出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然,网瘾作为留学生群体的一大致命印象因素,在这种交钱就进的私立学校更是泛滥。在此从业数年的各科老师都目睹过很多本应前途无量的学生因此产生心理问题。可是这种学校的运营目的是为了商业而非教育,他们提供的是服务也非教育。
老师们无权给处分,也无权叫家长,唯有尽可能地通过一遍遍提醒来叫醒沉沦的学生,让他堕落得更慢一点。
刘星也遇到了麻烦。她的自恋情结越来越严重,导致她天天自拍成瘾。
她的手机壳上本来写着“奋斗”二字,不知不觉某一天,李叶茴发现上面镶了个大大的镜子。这下只要刘星一掏出手机就能看到自己,但是一旦看不到自己就会焦躁不安。
她是李叶茴的同桌,所以她的疯狂行为被李叶茴看在眼里。
刘星是个标准乖乖女,敏感又讲礼貌,和所有人都保持一定距离,但是也会被轻易冒犯。她对自己有着高要求,毕竟在国内也是一个众人夸赞的好学生,但是此时此刻的她就像一个绝望的怨妇:她的成绩也开始下滑。身为一个本就不擅长理科的文科女生,被中介忽悠过来的她已经很努力在弥补缺陷,但是依旧力不从心、斗志逐渐下滑。
每天上午,刘星都会信誓旦旦地将手机交到李叶茴手上,命令她绝不要还给自己。然后她会认认真真地给自己举行一个小小仪式:今天我一定不能碰手机,只要抓紧时间,之前耽误的一切都能追回来。我还有救,我还有救。
不过到了下午,刘星就会疯狂为明天的高效学习做承诺,抢房百计地从李叶茴手中骗来手机。
一向不愿花学习时间和别人扯皮的李叶茴只得无奈地物归原主,继续看着对方拿出修图软件自我陶醉地左拍右拍。
就好像一列并排出发的摩托赛车手中的两位突然被雷电击中而动弹不得一样,刘星和李金再也没有出现好转。
看来A水准给每个人的潜在压力都是无穷的,一旦找到发泄口便会一发不可收拾。
李叶茴担忧地看着昔日好友,可是又迫于个人时间紧迫没有多加帮助,只得夹在二人中间默默地一再控制住自己的注意力。两个堕落的人,和一个埋头苦干的行者--这幅画面成了这一届A水准班的经典。
这不是第一次李叶茴对于“瘾”这个字深有体会:从小学懂得美且意识到自己比发小重20斤时,她就开始深受食欲之苦,直到现在;之后初中迷恋手游超级玛丽兄弟,直到中考语文前十五分钟还在琢磨如何破关;高中也迷恋社交网络,泡在上面看各种小视频,一旦回归现实世界就无所适从;还有第一次高中恋爱时,那种荷尔蒙引起的焦躁不安使得全身上下的毛孔都散发着悸动...
因为上瘾,从而在那些阶段做了自己人生的观众而非主宰者,看着自己亲手毁坏辛苦建造的一切。
李叶茴提醒自己一定小心谨慎,离所有上瘾源越远越好。
可是最近,她似乎也要对一个东西上瘾:杨星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