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Lucky会员组每天写1000字日更大挑战
古文观止 || 晏子不死君难(四)

古文观止 || 晏子不死君难(四)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4-01-01 14:25 被阅读0次

昨天我们聊了晏子,晏子是齐国的肱骨之臣,三朝元老,先后辅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君王,辅政长达五十余年。

晏子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国君王;外交上 ,晏子不卑不亢,机动灵活,坚持原则,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然,庄公在位期间,不听晏子劝谏,屡次做出愚蠢又荒唐的事情。最终,晏子苦口婆心的一番劝谏一语成谶。

庄公在位仅六年,徒有一番报复,却一事无成,最终却因为淫乱而死于非命,实在令人唏嘘。

崔杼怒而弑君,既然崔杼敢弑君,说明他有足够的底气,因为在他身后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做后盾支撑,所以他才会肆无忌惮、有恃无恐。

即使崔杼杀了君王,以他在朝中的势力,此时也没人敢站出来维护君主的尊严。

于其他臣子而言,此时最好的做法就是避其锋芒,免受池鱼之殃,躲起来做个旁观者,乐哉悠哉,静观其变。

然,晏子却没有选择置身事外,明哲保身,身为辅政大臣,他坚持原则,立场坚定,一切以国家利益、江山社稷至上。

所以,在得到消息后,晏婴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间赶到崔府门前。

以下就是晏婴对于庄公之死的看法。我们学习原文: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崔武子看见棠公的遗孀棠姜长得很美,于是便娶了她。齐国国王庄公与她私通,崔武杀了他。

这里的崔武子,即崔杼,齐国大夫。

关于这段故事,之前已用了很大篇幅讲解,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
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
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
曰:“归乎?”
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晏子站在崔家的门外。晏子左右的家臣问道:“你打算死吗?”

晏子说:“国王只是我一人的君主吗,我干嘛死啊?”

手下人又问:“准备逃离齐国吗?”

晏子说:“我有什么罪吗,我为什么要逃亡?”

手下人说:“回家吗?”

晏子说:“君主都死了能回哪呢?君主是民众的君主,难道是凌驾于民众之上的君主?君主的职责要主掌国家。

君主的臣子,岂是为了俸禄?臣子的职责要保护国家。

因此,君主为国家社稷死就该随他死,为国家社稷逃亡就该随他逃亡。

如果是为他自己死为他自己逃亡,不是他的私密昵友,谁去担这份责啊?

况且他人立了君主已将他杀死,我怎么能随他去死,随他去逃亡呢?我能逃到什么地方啊?”

这段写的是晏子手下从“死”“亡”“归”三个方面的设问,面对手下的三问,晏子的回答从容冷静,从社稷出发,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晏子认为,庄公是因为淫乱而被杀,死得下贱,死得不堪,他的死完全是因为他个人问题,因其不洁身自好,肆意妄为,所以才落得杀身之祸。

所以,作为臣子的既不应该为他而殉难,也不应该为他而逃亡。因为在他看来,无论国君或是臣子,都应该为国家负责。

如果君王是因国事而亡,臣子理当追随;但君王是为了一己之私,且是因如此不光彩的事而丧命,就应该自食其果。

而作为臣子的就不必为他尽忠,既不该死,也不该背锅,这在当时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哈。

那么晏婴的手下为什么要有这么一问呢?

因为,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礼教里有一些愚忠愚孝的东西,所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国君若是有了忧愁的事情,当臣子就会感到羞辱,如果国君若是感到羞辱,当大臣的就要以死相报。

所以 ,晏子的手下才会说,现在国君都已经死了,你这当大臣的还能苟活于世吗?

这就叫殉国难,而且这样的例子在古时的封建社会不胜枚举。自己的君王死了,自己就会面向主公死的方向自杀,或是抹脖子,或是喝毒药,总之就是追随君王,以死相报。

但晏婴没有这样做,他知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自己承担的,绝不退缩,不该自己承担的,绝不背锅,他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处事原则,不失道义,不违礼法。

那么,说完这一席话,晏子又做了什么?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观止 || 晏子不死君难(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ty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