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与美食美食
丸子的新做法,又香又鲜,非常适合这个寒冷的季节吃

丸子的新做法,又香又鲜,非常适合这个寒冷的季节吃

作者: 6e3760844303 | 来源:发表于2018-12-06 15:11 被阅读35次

老豆腐 1个;红萝卜 1个;香芹 1把;

姜末 适量;胡椒粉 适量;面粉 适量;

准备一块老豆腐,放在盆中,用擀面杖压碎

往盆中倒入适量的姜末,姜末压的越碎口感会越好

一根胡萝卜,擦细丝之后,再用刀剁碎,倒在盆中备用

再切一点香菜,倒在盆中备用

加适量的盐,适量的胡椒粉

加一碗面粉,然后把所有的材料搅拌均匀

用手和成面团

揪下一小团面,搓成圆形,像这样就可以了

搓好之后,放在案板上备用

锅里放油,油温烧到5成热的时候,把丸子放进锅中,用小火慢炸

炸到表皮金黄,捞出控油出锅

完成图

这样做出来的丸子,口感非常的脆,非常的香,丸子这样做,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烧菜,煮汤

--小贴士--

做丸子建议用老豆腐,老豆腐豆香味很浓,而且水分也不多,非常适合做丸子

姜末最好用料理机绞一下,那样比剁的更细腻,口感更好

所有的材料都要控干水分,面团和成软硬适中最为合适,能搓成丸子就可以了

建议丸子全部搓好之后,再烧油下锅,这样能避免炸的时候手忙脚乱,

丸子下锅一分钟之后,等到丸子定型之后,用筷子翻动一下,让丸子全面的受热

曾经,无数人冒着看一集胖十斤的风险,深夜咽着口水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

时隔数年,总导演陈晓卿又杀回美食纪录片阵营,为我们带来《风味人间》。

随意瞟上几眼画面,形形色色的小吃直叫人念念不忘,大咽口水。

碳水化合物之神 洋芋搅团

热辣辣油滋滋的油泼面

如果说纪录片是以画面来勾人食欲,那么,用文字来描述美食,是将人置入另一种食欲的想象空间。

与“啊,真香”的美食纪录片一样,好的“谈吃”,是要让人望一眼,就引发无限食欲与想象的。

一碗白米饭铺上一层五花肉丁,肥瘦咸淡适度,腴而不腻。一碗肉臊饭,简单,却自足而完整,可以毋需任何佐菜而滋味俱全。不过,爱上肉臊饭的人鲜能不嘴馋?我吃肉臊饭不免还会点食卤锅内的鸭蛋、大肠头、豆腐,若忽然闪过健康念头,则再烫一盘青菜敷衍。

——《肉臊饭》

写出这段文字的人,自己当然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饕。连另一个著名饕客陈晓卿看了,都忍不住大喊:

“有生之年,一定要和他吃一餐饭。”

“好吃!”

他是焦桐。

但,焦桐是谁?

台湾《饮食》杂志创办人?

“二鱼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

台湾饮食文化协会理事长?

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这种集媒体人、学者、作家等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人,似乎最值得警惕。

但!陈晓卿对他有个评价:

一位误打误撞进入美食领域,却一直研究台湾饮食文化的诗人和作家。

在台湾,读者、馋人都尊焦桐为“食神”,与另一位美食家蔡澜齐名。

港台两位“食神”

焦桐一年两度“食巡”各地,不懈追求味“道”,他曾驱车一百多公里只为可口的一餐,也曾为考察食肆一天连吃十五顿;更专注民间老味道,从调味到食材本身、刀功、烹制、心法、源流典故,均广有见识;系统注解平民小吃大菜,追溯饮食文化基因,把对台湾味道的探索做到了极致。

他是馋人,最懂食物的搭配与滋味:

肉臊饭要大口扒着吃才痛快!

卤汁的构成主要是酱油和米酒,辅料离不开香菇、红葱头、冰糖、葱、蒜、胡椒……因此,酱油的质地和配料的组合直接影响了口味。

我认为肉臊饭最适配的是虱目鱼皮汤或鱼丸汤、萝卜汤,苦瓜排骨或金针排骨也不赖;较浓浊的汤品则非我所好。

吃肉臊饭不宜孤独品赏,宜在热闹欢腾的空间,在服务员的吆喝中和狂饿的好友抢食。吃的时候不能故作斯文,一定要大口扒饭才够劲,咀嚼起来才痛快。

——《肉臊饭》

十几年前,李昂曾赠我一罐渍虾猴,那时候的虾猴犹个头硕大,虾卵油黄,饱满而结实,咀嚼间满嘴都是卵香和鲜香;这种美味很适合下酒,那一小罐虾猴引我饮了好几瓶高梁酒,吃的时候好像都带着一种心情。清•江浴礼《江城子•咏虾》下阙唱道:“夕阳红上酒边楼,酒新篘,小勾留,一笑登盘,巧配内黄侯。任须发张似戟,难洗尽,折腰羞。”在江边酒楼吃虾,饮新酿的酒,夕阳西下,谁都会有心情。

——《虾猴》

他非懒人,靠行脚勾勒美食地图:

风雨无阻,奔赴十三公里外吃鱼

十几年前我开始每天清晨六点离家,焦妻觉得行径可疑,不置信有人竟如此对虱目鱼一往情深,风雨无阻地奔赴十三公里外吃鱼。

“我跟你去”,有一天我出门前她忽然说。本来感动她牺牲睡眠,跟我去南机场早市吃饭,喝虱目鱼汤;后来才知道她对朋友坦白:我还以为焦桐有早妻,临时跟着去,发现那摊虱目鱼真的很好吃。

我通常先吃一份干鱼肠、两份鱼皮汤佐白饭,吃完了再吃一碗鱼粥,如果时间不赶,则再加点一碗鱼头汤。我爱极了那清汤,清澈而充满鲜鱼的气味,很想一口就喝光却舍不得。鱼皮连着薄肉,煮熟后整片卷曲在碗里,弹牙又无比甘美。点食率最高的是鱼肠,迟到者常无缘享受。

——《虱目鱼》

他是文人,探寻小吃背后的文化故事:

牡蛎之味,令苏东坡幽默面对逆境

苏东坡被贬谪岭南的时候,没有肉吃,不得已,迁就当地习俗,尽吃一些野味如熏鼠、蝙蝠、虾蟆等等,口味超越了南北边际,冲击了旧时的审美感受,从此诗作更上一层楼。这是有道理的,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追忆哥哥曾经对他说:“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瞪然不能及矣。”

除了那些野味,苏东坡再贬海南时更因祸得福,吃到牡蛎,惊讶其美味,乃告诉小儿子苏过:“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牡蛎之味,竟能令苏东坡以幽默感面对逆境。

——《荫豉蚵仔》

看完以上,忍不住默默咽了咽口水。

若要深究食物之美,光是靠食欲是远远不够的。好的“谈吃”背后,必定隐藏的是人情,是文化,是传承。

焦桐的文字,算是数样占全。

而他二十年来的美食探索,集结成了一本三十万字的饮食文学精品——

米食、面食、肉食、水产、酒饮、点心、调味……仿佛翻阅字典般应有尽有,百余种小吃大菜,深夜捧读,引饥肠怒吼。

目录按小吃品类列出

米粉,吸饱了脂香和鲜味;贡丸,一口咬下去肉汁迸发;姜丝大肠,醋香呛口刺激脆爽;蚵仔炸,滚烫出锅外酥里嫩;糖水豆花,温柔的甜在餐后滋润你的胃肠……教人怎能不迷失在烟火气弥漫的小吃街头。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quliaomyt,获取更多内容及福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丸子的新做法,又香又鲜,非常适合这个寒冷的季节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jo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