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宋朝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为“豪苏腻柳”。原名柳三变,四十多岁改名柳永,为何改名?古代人改名可是天大的事,更何况他早已名满天下,只因为他命太背,为盛名所累,再加上体弱多病,遂改名永,取“长久”之意。
柳永--中国文字最优美的词人在当时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柳永名气之大,相当于现代最牛逼的流行歌曲词曲作者,至少是一百个林夕、方文山吧。在北宋后期以及南宋的少年郎十有八九学过柳词,连苏轼也常常拿自己的词和柳词做比较。就这么个牛逼人物,宋史竟然未为其立传!这其中缘由,说起来都是一把血泪,容我慢慢道来。
由于正史未为柳永立传,导致他的生卒年代不详,这里采用百度百科的资料定为生于984年(宋真宗时期),死于1053年(宋仁宗时期),我认为这个时间还是比较靠谱的,按这个时间计算柳永活了大概70岁,这在古代也算高寿了,难得柳永一生醉生梦死、漂泊无依,还能撑到这个年纪,看来改这个“永”字名是改对了。
柳永是福建崇安人,也就是现在的武夷山市,在武夷山景区有柳永的纪念馆。他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一听就有诗意,比柳六、柳八好听多了,所以,不管你信不信,有的人天生就带有诗意,就像柳永。
柳永算个官二代,他爸曾在南唐也就是李煜手下为官,南唐被宋灭了后,他爸就在宋朝为官,官运也算亨通,最后做到了工部侍郎,这可是正三品的高官,仅次于尚书了。所以柳永是世家子弟,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将来出将入相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柳永年少时就展露出诗词上的才华,14岁写了一首《题中峰寺》的诗,17岁写了一首《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的才子了。
18岁,柳永青春年少、踌躇满志,从武夷山出发闯荡江湖,那真是“春风得意少年狂,誓要看尽汴梁花。”他一路向北狂奔,先来到了杭州,顿时傻眼了,他这个武夷山的野小子何曾见过这江南天堂的繁华,再加上手里还有些银子,人不风流枉少年,有钱不花王八蛋。
柳永--中国文字最优美的词人江南好,江南大大的好!西湖美景,烟雨如画;江南美女,温柔似水。柳七郎彻底沉醉在这花花世界里,什么功名利禄都抛到了脑后,挥霍吧!是谁说的,青春就是用来挥霍的!
柳永流连在各个青楼楚馆,与小姐们的关系搞得火热。都说婊子无情,其实嫖客更无情,提上裤子就不认人了,但柳七郎显然不是这种人,他天生是个痴情种,对待小姐就像自己的爱人一样,丝毫没有看低她们,不仅如此,还史无前例地将妓女点名道姓的写进自己的词里,像女神一样地赞美她们、思念她们。也正因为如此,才给他的命运埋上了悲剧的种子。
当然,柳永没有完全忘记自己的雄心壮志,他也想办法找投靠贵人的门路,于是他想到了此时的杭州市长孙何,可惜他一个平头百姓根本进不了市长大院。他听说孙何好文,喜欢听小姐唱曲,于是他提笔写下一篇著名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并找到杭州城最著名的歌女,让她在孙何的宴会上演唱这首词,以期引起孙何的注意。
这首词写得很好,不仅引起了孙何的注意,而且广为流传,让柳永名噪一时,正是从此开始,柳永的名声越来越大。但并没有什么卵用,柳永并未因此得到提拔,这与李白的经历很像,诗词写得再好也没用,只是用来娱乐的,想靠此当官,太天真了吧?
关于这首词还有个典故,这首词里有一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来金国皇帝完颜亮看到了这句词,大为艳羡江南的好风景,于是就起了投鞭渡江侵略江南的意图,甚至有人为此事作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暂不论此事的真假,仅从此点可看出柳词的巨大影响力。
柳永在杭州玩了两年也玩腻了,于是继续一路向北,玩遍了苏州、扬州、金陵等地,都是著名的烟花风月之地,官二代还是有钱啊!这点他比李白强,李白一般都是到处混吃混喝。
24岁,柳永一路玩耍终于来到了祖国的首都汴京。此时的皇帝宋真宗算是比较贤明的皇帝,手下也有一批能臣,比较出名的如寇准、杨家将等,宋朝经过赵匡胤、赵匡义两兄弟的辛苦耕耘,再加上宋真宗的励精图治,此时正是鼎盛时期,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繁荣富足的景象。这让柳永雄心勃勃,誓要干出一番惊天伟业来!
25岁,柳永第一次参见科举考试,他对自己很有信心,相信一定可以金榜题名,甚至已经和虫娘商量怎么庆祝了,虫娘是柳永一生中最爱的妓女,他为她写了好几首词,极尽深情厚意。可现实是残酷的,他落榜了,而且被皇上诏书批评“属辞浮糜”,就是说他写的词华而不实。
这对柳永的打击很大,深深地刺痛了他敏感的自尊心,愤慨之时他提笔写就一篇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太有名了,尤其是其中两句: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更是广为人知,也正是这两句毁了柳永一生的仕途。在这首词里,柳永不仅自封白衣卿相,还把嫖娼说得那么理直气壮,而且把功名说成“浮名”,这岂能不惹恼皇上?
年轻人还是图样图森破,只为逞一时口舌之快,却毁了一生的功名前程。31岁,柳永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落第;34岁,他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依然落第;40岁,此时皇帝已变成宋仁宗,他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还是落第。
南宋人的野史笔记里说:宋仁宗爱好儒雅,不喜欢柳永的淫词艳曲,看到考卷里有柳三变的名字,特意让他落榜,并批示云: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柳永再次落第,于是他索性破罐破摔,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那叫一个拉风!宋朝无人能挡!
由于没有正史纪录,此事真假难辨,但我认为娱乐性的可能更大一些,而且柳永参加第四次科考的时候宋仁宗才14岁,刚登基不久,且是由太后垂帘听政,应该不会亲自去批阅考卷。如果真有其事的话,也应该是宋真宗,毕竟柳永在宋真宗时期三次科考都落第了。
柳永--中国文字最优美的词人屡次不能金榜题名,这对柳永的打击是巨大的,他愈加地堕落了,只有在烟花丛中、温柔乡里才能稍稍慰藉他破碎的心。
此时他的父亲也已去世,没有了生活来源,所幸他还可以靠才华吃饭,皇帝不喜欢不代表人民不喜欢啊!此时的他已名满天下,他的词就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人人争相传诵。
歌妓如果唱了他的新词,身价立马翻几倍;如果他的词里写了某妓的名字,那这个妓女立马就成了炙手可热的红人,身价不可同往日而语,可以说柳永的笔就是一部点钞机,有点石成金的奇效。所以找柳永填词的妓女很多,她们自然也会给他钱。
命运真是有趣啊!以前柳永是妓女的衣食父母,现在妓女成了他的衣食父母,他对妓女们的感情愈加深厚起来。
可是主流知识分子圈是不待见柳永的,虽然古代文人雅士嫖娼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有些事可以做但不能说,说了就是“不雅”,所以柳永经常被骂的词就是“俗”、“艳”、“淫冶”,也就是淫荡,上不了台面。而且妓女只是玩物,低贱的东西,无情的婊子,怎么能像柳永那样当成女神用高贵的诗词来讴歌?!就连长期在青楼厮混的杜牧都写诗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庭花。”妓女是用来玩弄的、嘲笑的、贬低的,就不是用来爱的。
主流知识分子圈看不起柳永是众所共知的事实,其中有件事最具代表性。晏殊是这个时期著名的词人,大家一定很熟悉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而且身居高位,他后来还做了宰相。
晏殊是有名的宽厚的人,很多牛人都得到过他的栽培,比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柳永也想得到他的帮助,于是去拜会他,晏殊问:“你作曲子吗?”柳永答曰:“就像大人一样作曲子。”晏殊道:“我虽作曲子,但从不曾作‘针线慵拈伴伊坐’的曲子。”暗指柳永的词格调不高,闻此言柳永羞愧而退。
还有几件事和苏轼有关,苏轼是后辈,他成名的时候柳永早就去世了,但柳永的名气很大,经常会被后辈评价。有很多野史记载苏轼看不上柳词,经常拿来嘲弄。苏轼的弟子秦少游,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那个,来拜见苏轼,苏轼说:“好久不见,你现在的词作很出名啊,到处都在唱你的‘山抹微云’之词。”秦表示谦虚,苏轼又说:“没想到分别后,你竟然学习柳永作词了。”秦少游答道:“我虽然没什么见识,但还不至于如此,老师的话,有点儿过了。”苏东坡说:“你词里有一句‘销魂当此际’,这不是柳词的句法吗?”秦少游表示惭愧,只能认服。
不管这些事是真是假,都说明了柳永的词在士大夫阶层是不太受待见的,从正史未给柳永立传就可见一斑。
但柳永的影响力却是不容抹杀的,他对宋词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可以说他是开创宋词中的慢词新局面的一代宗师,在他之前词以小令为主,篇幅短小,字数不多,像晏殊和他儿子晏几道就比较擅长小令。而慢词篇幅长、字数多,对音律和文字的功力要求更高。
柳永不仅文采出色,音律更是精通,他创作了很多新词牌,在宋词八百多个词牌中,属于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的就有一百多个。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说柳永是宋词的一代宗师绝不为过。
可惜柳永词作得再好,也难登大雅之堂,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他没有李白的洒脱,终究是个感情细腻的人,否则怎写得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40岁,柳永在第四次落第后,愤然离开了首都,浪迹天涯,以填词为生,“奉旨填词柳三变”,谁人能挡?
同样是游山玩水,李白通常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柳永则是“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放不下,回不去,情深没人诉,壮志无处酬,这就是柳永纠结的性格。
50岁,知天命,柳永再不是鲜衣怒马、纸醉金迷的少年郎,到了该认命的年纪。但这时传来了好消息,宋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落榜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这次柳永终于中榜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华,而是因为他改了“柳永”这个名字,皇上也忘了那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
虽然只当了睦州团练推官这样的小官,柳永也是高兴的,因为他终于有了正规身份,不再是白衣卿相,这不正是他从小就准备好的吗?只是来得有些晚,大好年华早已蹉跎。
53岁,柳永调任余杭县令,兢兢业业,清廉爱民,深受百姓的爱戴,并且为政有方,被称为“名宦”。
59岁,柳永调任泗州判官,此时他为地方官已九年,且有政绩,按理应该晋升迁回首都任职,但没人理他,显然他在朝里没什么关系,只能写词发发牢骚。
这年他写了首新词《醉蓬莱·渐亭皋叶下》献给宋仁宗,但词首就是“渐“字,仁宗不悦,读至“宸游凤辇何处”,与仁宗给真宗写的挽词暗合,仁宗脸色更难看了,等到读至“太液波翻”时,仁宗说:“为何不用波澄?”于是将词作扔到地上,柳永自此不再有晋升的机会。
呜呼哀哉,怎一个“惨”字了得!柳永以词闻名于世,却两次以词得罪了两个皇上,葬送了一生的仕途,也许,这就是命吧。
最后,在范仲淹的帮助下,柳永总算得以改官著作佐郎,授西京灵台山令,这其实是个虚职,无任何实权,其后转为著作郎、太常博士,最后以屯田员外郎的身份退休。
70岁,柳永客死他乡,由于正史未为柳永立传,所以柳永究竟死于何地是有争议的,但普遍认为死在润州(现属镇江),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时任润州一把手,见竟无人为柳永建墓,于是代为埋葬。
还有一种更浪漫的说法: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歌妓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每年清明节,又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后人有诗云: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若果真如此,柳永死后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白衣飘飘为卿相,偎红倚翠不知皇。
古今多少负心汉,方知情深数柳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