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四月了,日照时间也渐长。又到了杏花微雨的时节。
他们说:这个季节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可是我却在感受着这个季节带来的鼻炎,连呼吸都变得厚重。
如果不是讨厌的季节性鼻炎,如果不是换季换的比别人慢一点,我是不是就可以像偶像剧里的女主角一样穿着牛仔裤、套着大毛衣大摇大摆的走在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心里一定充满了卑微的幸福感。
好久以前,第一次看到“二重身”这三个字的时候,还特意百度了一下。德语里有“另一个自己”的意思;心理学上指现实生活中看见自己。而往往出现二重身的人,都有很严重的心理疾病。
我们从出生、成长、恋爱、结婚、生子、衰老、直到死去,是怎样一个漫长而庞大的过程?到这里就想起以前问过爸爸的一个问题:人到了最后,无论贫穷还是富裕、痛苦还是幸福都免不了死亡的结局,既然结局都一样,那为什么还要在乎过程是怎样的呢?爸爸说:虽然结局都一样,但你为什么现在还知道毛爷爷?
那毛爷爷也不知道他被这么多人知道啊?
我把自己陷入这样一个死循环。上高中的妹妹说这叫孤独症患者逃避现实的方式。
TO:24岁的自己
可能是为了某些期许在追求着什么的同时会失去些什么。可能我目前所有的都是必经之路。
骨子里的躁动依然按捺不住,在追求的同时也抗拒。其实我是渴望安稳的,但又不甘于安分,我想要的安稳是掺杂些许不安分,但这些不安分又不能破坏安稳的局面。
而我真正想要的,无从知晓。
在经历无数次头脑风暴后,依然庸人自扰。
表面上似乎很热络的一个人,往往在生活中变得很自我。不愿意参加过分热闹的场合和接触过分热情的人,越来越爱自言自语,越来越变得焦躁不安,能过分安静也能过分慌乱。
越来越多的心理暗示: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忍受和过不去的。
这种感觉还真让人气馁。就像靠吞镇静剂来获得安宁,靠酒精来制造兴奋,靠安眠药来制造睡眠。这不是本来所具有的状态。
我所理解的爱情=友情+激情+亲情+恩情。
我很理性的认为:爱情是具有爱他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自我的成熟、道德的完善,也包含对家庭的责任。爱情需要彼此深入了解,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是强烈、稳定、专一的感情,也包含尊重、责任、珍惜、平等和自律。可是我却在自我矛盾的路上越来越偏激:都是终其一生,一个人和两个人有什么区别?
我懂得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是陪伴中的自我伤害和互相伤害总是无法避免的。我不喜欢在感情生活里长久的妥协和忍让,也不愿意过分的强势和坚硬。所以:我越来越抗拒,越来越觉得这一话题离我日渐遥远。
从未认真地看完一本心理学的书,越看越令人不寒而栗。仿佛那些东西就像镜子一样照着自己,并把最深层的东西无限放大。
所以我也越来越极端。心疼自己,心疼周遭的所有人,心疼让我越来越极端的他们。好像时间越久,有些经历反而越清晰。而遗忘在此时此刻显得多苍白无力?
其实,真正令我心安的还有朋友。
在他们身上看不到这些我自认为“阴暗”的心底世界。和他们在一起,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舒服却不做作。
我想起远在乌鲁木齐的W小姐,为了治愈我的失眠症,快递过来保健品,就为一条朋友圈打电话过来询问,陪睡不着的我常常聊天聊到深夜。婚后去南方城市的G小姐更是天天打电话发微信问我家长里短,感冒好没好,心情怎么样。W先生和女朋友提早约完会特意陪我的那天,他请我喝了咖啡,吃了甜点,却在分别的时候送我冰激凌说:冰激凌大概是世界上救赎女人最好的食物。两位L先生,总是打电话问:周末带你去哪里玩,干脆的说到:有事说话。S先生:男闺蜜,总是冷不到底的冒出来各种荤素段子听到对他讨厌不起来。Z先生,Z小姐……
朋友是自己选择的家人。
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自己患了抑郁症,迷茫到不知所措的地步。可是,我还是乐观的像个逆光少年,我也相信,一切总会过去的,时间问题……
(看了和G小姐的聊天记录,瞬间感觉自己强大到飞起。所以,G小姐,我一定做到不负众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