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维碰撞论语新读简友广场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志于学”?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志于学”?

作者: 四冶读史 | 来源:发表于2021-02-20 08:37 被阅读0次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晚年,孔子回顾自己一生,曾经说过:

    “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志于学”是什么意思呢?

    大家都可以自己谈谈对“志于学”的理解。

    “志于学”是否就是我们一般的字面理解,立志于学习呢?

    如真是这样,那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十五岁了,就立志于学习。”

    那我又要问,是不是孔子在十五岁之前就没有学习呢?

    显然不是这样。如果真是这样,那孔子开始学习是否太晚了?像孔子那样热爱学习的人怎么会这么晚才开始学习呢?所以,“吾十有五志于学”这比并不是说孔子十五岁就开始立志学习了。

    如果不是立志学习,那又是什么?

    十五岁之前,孔子肯定学习了,且很好地学习,因为孔子是个热爱学习的人,那他十五岁之前学的又是什么呢?目的何在?这就要谈谈孔子的家世。

    简单点,扼要点。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孔子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他的家世也是日渐衰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个士。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那什么是士呢?

    士是贵族阶层的最后一个等级,是统治阶级的最底层,是通往上层社会的门槛。再往下就是老百姓了,就是被统治阶级了。而没有了士的身份,就几乎失去了进入上层社会的资格。然而,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死后,我们现在已无法了解当时这个家庭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孔子的母亲颜徵带着三岁的孔子离开了这个家庭。

    孤儿寡母搬到了曲阜城,住进了一条叫阙里的小巷,可见孔子也失去了士的身份,可想而知,当时的孔子生活应该十分艰苦,所以,十五岁之前,孔子的学习主要应该是各种各样的谋生手段。

    所以,孔子为了谋生而学会了多种技艺,并在学习过程中,他学到了兴趣、学出了志向、学出了人生目标,而所谓的上层社会的人却蔑视其为“鄙事”。但是孔子就是孔子,他不会局限于专业技术,专业谋生技术,而是追求更高、更远的人生理想,那他的更高、更远的人生理想又是什么呢?

    获取学问,追求真理。

    于是,孔子十五岁开始就立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真理。

    孔子成功了。

    在孔子之前,士是志于仕的,士是学一些专业技能,如礼、乐、射、御、书、数。这些都是一些专业技能,是生存的技能,也是为官所必须的,而到了孔子这个时代,孔子提出志于学,那孔子提出的志于学的“学”指的又是什么呢?

    是大学。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大学就是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入学就是培养人的高贵品性和气质的,是养成人的大眼光、大境界、大胸襟、大志向的。孔子的“学”基于仕而又高于仕,使以前的专业技能上升到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终生事业。这是在孔子以前所没有的。

    学术有了独立的价值和地位,不再是体制的附庸,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并高于正统,是孔子带来“士”内涵的变化,由原来的“志于仕”过度到“志于学”进而上升到“至于道”。而这种变化不仅是一种思想的改变,也是一种文化的升华。

    过去,单一的、分隔的专业技能,形成单一的、分隔的文化传统,没有哪一种单一的专业技能、支派文化能凌驾于其它单一的专业技能、支派文化之上,互相独立,并驾齐驱,而一个具有相同文化的区域,形成一股凝聚力,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类型的凝聚力。

    孔子所处时代,文化各异,因而没有归一的文化,故而没有归一的凝聚力,因此,那时的中国社会松散,大小诸国,并立同存。

    自孔子开始后,将“志于仕”上升到“志于道”,从此学术有了独立的价值和地位,不再是体制的附庸。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道统高于政统,自然这种道统文化凌驾于附庸于体制的支流文化之上。

    故而,从此逐渐形成了以道统文化为主的归一文化,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归一的凝聚力,正是由于形成这种归一的凝聚力,松散的中国才得到了统一,文化上的统一。

    从此,道统文化就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和信仰的文化核心,正是在这样一种归一的文化所形成的一种归一的凝聚力,才使得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虽遭遇种种挫折、磨难却终能克服而源远流长。

    孔子的成功正是在于此。

    然而,纵观当今时代,诸国异立,群雄并居,国与国之间都存在,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竞争,而文化竞争则是最残酷的,也是最核心的。

    而此时局与孔子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惊人的相似,而中国的统一,是由于文化的归一,殊不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只不过当今时代的合并不像中国哪个时代的合,它具有全球性。这种合必结于全球的统一,而全球的统一,则必然是建立在全球文化归一的基础上的。

    当今的时代正是这样的,各样文化,齐头并进,相互竞争,文化之间的竞争同生物之间的竞争一样也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优秀的文化会被传承下去,而非优秀的文化则会被这个社会无情地淘汰,或者兼并。而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可能又不是现在所存在的这么多文化中的一种,而是某种优秀文化兼并其它多个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新文化,这种新文化凌驾于其它文化,包括兼并其它多个文化的某种优秀文化之上,并形成一种凝聚力,系着全球每个人的心。

    文化是有生命的,中华文化自形成以来,经久不衰,源远流长,可见其生命力之旺盛。中华文化想要在与其它文化的竞争中获取胜利就必须更进步、更强大,而文化的进步、强大全系教育,而教育的核心又系少年教育。

    故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人,“为往圣继绝学”是我等的责任,“为后世开太平”是我等义务,弘扬中华文化,弘扬民族雄威。

    孔子说:“吾十有五志于学。”

    那“志于学”应自此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志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ht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