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旬老人,膝下1儿2女,他自问自己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到老却落得没有依靠,老人心里很难过:我究竟哪里做错了?
1
白振山今年71岁,一直以来都是身体很健康。
老伴跟着小女儿在镇上住,另外的一儿一女在市区安家。
老人不愿意离开老家,他感觉一个人生活自由自在,少了很多烦心事。
大女儿想让他去市里帮忙看看店铺,白振山不去;儿媳妇想让他去接送孩子上、下学,他还是不去,以不习惯城里生活为理由,都给拒绝了。
可忙坏了老伴,早几年在大女儿家看店铺,孙子出生后又去帮忙带孩子,再后来孩子大了不用接送上学了,就回老家照顾白振山吃喝。
白振山脾气还不好,一点不对脾气就冲老伴发火,就像教训小孩一样,弄的老伴经常眼泪汪汪的。
2
小女儿是小学老师,也最有孝心。她离娘家比较近,回来的次数也多一些。
有时到家就能看到妈妈抹眼泪,弄清楚原因,又劝不了父亲,她就把母亲接到自己家住,让母亲少受点委屈。
前年小女儿生了场病,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因为手里钱太紧张,就向爸爸借了3万块钱。
其实白振山手里是很有些积蓄的,自打退休后他的退休金就攒起来了,老伴也用不到他多少钱,卡在自己手里,自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在白振山的脑海里有这样一个认知,儿女们没成家时自己有义务付出金钱和能力扶养他们,帮他们成家,儿女有家庭了自己的家庭任务就完成了,可以为自己而活了。
这些年他故意住在老家,多么清闲啊,做什么都按个人喜好,没人约束没人唠叨,挺好的。
3
再看看老伴,儿子女儿家轮流做事,累死累活的还不听他劝,想到这里白振山就生气。
他劝老伴也在老家享清福,老伴却说儿女们有难处都不去帮把手,那不是太自私啦?
这明明就是指责自己的话。白振山不高兴,也不再劝妻子,天生劳碌命,就让她忙去吧!
白振山为自己的聪明沾沾自喜,他很满足现在的独自生活状态,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有句话叫做天有不测风云,等白振山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时,貌似已经有点晚了。
4
最近他老感觉头有点晕,很不舒服。去医院检查一下,除了检查出血压高,也没有其它毛病。
白振山听医嘱按时服药外,脑子就高度活跃起来。
他想自己也上了70岁了,高血压还是个不除根的缠人毛病,说不严重也怕万一厉害起来有危险,还是需要身边有人照顾才安全。
白振山把自己的情况挨个给儿女讲了一遍,希望他们当中能有一个人站出来说:爸爸,来我家住吧。
结局让他很失望,儿女们只说叫他保重身体,并没有再说别的话。
5
白振山心想,还是得自己提出来。
他又给老大打电话,让她和弟弟妹妹商量,看怎么安排他,因为医生说他身边需要人照顾。
儿女们商量好,告诉他可以先由老大家排起住。
然而不到半年时间,白振山就把三个孩子家住个遍,自己还窝了一肚子火气,又怒冲冲地回老家去了。
原来是因为他觉得儿女都不体贴他这个做父亲的。年轻人事业忙,或回家做饭不准时,或因为工作烦心脸色不好看,都被白振山看做是使脸色给自己看。
想到就得说出来,儿女越解释他越认为是在狡辩,就由说变成争吵,这样和儿女们一圈相处下来,很不愉快。
6
回到老家以后,白振山想想还余火难消,觉得这都是些白眼狼,自己辛苦几十年下来,没一个知道感恩,都嫌弃自己。
倒是老伴被儿女们当宝贝一样尊敬着,白振山想想都激动,她付出什么了?不就是多做几年保姆吗?自己还是真金白银付出了呢。
小女儿那3万块钱自己都没提出要她还,她也总拿话挤兑自己(其实小女儿是让他少发脾气,说心平气和才能有益身体健康),真是喂不熟的狼。
白振山气愤之下,和几个老朋友讲:我又不问他们要钱花,就是跟着吃口饭,他们就都不待见我。
我还不如请个保姆,还不用脸色少生气。明天我就问小女儿要回那3万块,谁也不指望他们。
老朋友们纷纷劝他:和子女关系已经这么不好了,就不要再去要钱火上浇油了。
你退一步想想,将来真要有难处,还是自己孩子才靠得住。人老了心就放宽广,不要跟孩子斤斤计较。
结束语
即使是自己的儿女,亲情也还是需要付出精力去维护的,如果碰到孩子们遇事,你就退避三舍图清静,这样的亲情无疑就会薄弱很多。
白振山老人躲了十几年清静,需要子女的时候又总怀疑他们不孝顺、忽略自己,这种心态就注定很难和孩子们相处和睦。
或许有时老人觉得有和子女难以消解的问题,真的是因为他们自己思想出现了错误,钻牛角尖导致的,并不能单纯的归咎于子女不孝,你认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