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在路上今日看点行·者
初识伊朗:他们有他们的习以为常,我们有我们的理所应当

初识伊朗:他们有他们的习以为常,我们有我们的理所应当

作者: 7b02cfc0af1a | 来源:发表于2017-07-18 19:25 被阅读371次

    去伊朗的初衷并不高明,只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对以色列念念不忘,而以色列与大部分中东国家对立、签证互斥,在那些互斥国里,如沙特、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等都因为各种原因很难去到。对旅行者来说,最有异域风情又相对安全的,非伊朗莫属。于是我在国内办了签证,买了机票,就开启了中东+高加索地区长途旅行的第一站。

    特意买了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转机的机票,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时间足够,不如去踩一踩另一片土地。但熬夜转机并不是什么舒适的经历,深夜抵达机场后,我在并不大的转机处一觉睡到了天亮,嘈杂中睁开眼睛,看到哈萨克斯坦的朝阳照进候机小厅。晨光的温暖总让人充满希望,我对伊朗那片神秘的土地更加期待。

    下飞机后,同程的女性都开始掏出包里准备好的头巾,因为女性不戴上头巾不能入伊朗海关,在伊朗,戴头巾不是个人选择,而是政府的明文规定。这是我第一次戴头巾,自然毫无技巧可言,只要动作幅度一大,头巾就会自然滑落,经常要手忙脚乱地重新戴上。

    事实证明,一个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伊朗,我甚至需要经常找厕所来整理头巾,因为在所有女性都戴着头巾的公众场合,我切身体会到,头巾掉下来,就像没穿衣服一样会让人产生恐慌。这大概多少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当年伊朗宗教改革时,很多女性因为政府强制出门不能戴头巾,而选择几年不出门。即使在穆斯林国家世俗化的楷模土耳其,在相对落后和闭塞的东部地区,也能看到差不多半数的女性严谨地戴着头巾。那种深入骨髓的羞耻感,非一纸法律可以改变。

    我在机场外找到出租车,坐到地铁站,然后就坐上了传说中有“女性专属车厢”的德黑兰地铁。波斯妹子浓眉大眼,鼻梁挺拔,热爱化妆,虽戴着头巾,却包裹不住那份艳丽动人。而我当然没有沉迷于她们的美貌,而是在她们整理头巾时,仔细观察她们如何能做到一直不让头巾滑落= =

    女性可以去任何车厢,但男性不能进入女性车厢,对于游客来说,坐在女性车厢是最安全的选择 女性车厢 女性车厢 地铁站有专门的祈祷室(praying room)供人们做礼拜

    伊朗是个对外来者来说非常奇妙的国度。纵然德黑兰有现代化的国际机场,也有无数高楼,甚至有非常快速方便的交通工具地铁和BRT(快速公交),但这里却有着无处不在奇妙的社会规则:女性外出必须戴头巾,戴的不规范可能会被请进警察局;地铁有专门的女性车厢;公交车男女分开车厢;公众场合男女不能有亲昵举动,最大幅度也就是拉个小手或者搂着肩膀;未婚男女不能在宾馆同住一间房间;全国禁酒,几乎没有任何夜生活可言……

    在这些规则下,会发现很多在我们看来很新奇的现象,比如在公园浪漫的长凳上,两个男性坐在一起聊天(一开始我这个腐女还啧啧赞叹这美好的一幕,后来看太多了就习惯了=。=);比如天黑之后,明显发现牵手的男女比白天多了一点;比如成群结队的男人一起交谈、成群结队的女人一起野餐;比如他们几乎所有的生日、纪念日都会在家里庆祝。而这所有的体验,对于女性游客来说,无疑更令人难忘,因为我们必须在近40度的高温烈日下,穿过臀的长袖长款衣服和长裤、戴着头巾,身体力行地生活在这个国家政策的强压之下。

    在伊朗,女性的日常装扮就是过臀的长袖衣服、裤子和头巾 德黑兰大巴扎附近的街道 穿黑袍的女性们在大巴扎逛街

    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本以为在伊朗会非常不适应,但实际上新奇的感觉远远超过了对这些规则的不适应,对于我来说,这些奇妙的政策,简直如漫画一般中二,特别是坐在前后隔开的公交车上,这一幕,喜感到我都懒得去上纲上线地批判。在格鲁吉亚徒步的时候,我看完了帕慕克的《雪》(非常推荐这本书),其中有一段是关于土耳其女性到底该不该戴头巾的辩论。对于我们来说,这个问题根本无需辩论,但在穆斯林国家,他们真的在认真探讨这个问题,头巾就如同一种象征,在他们的文化里举重若轻。

    伊斯法罕的BRT,男性在前、女性在后

    我欢欣鼓舞地根据沙发主Armin的指示,去周五巴扎(Friday Bazar)买了一件地摊货长款衬衫,随后在伊朗的日子,我就每天穿这件衣服出门,回来洗一洗,晾干了第二天继续穿出去,一件衣服穿一个月,轻松惬意。

    德黑兰的日子对于我而言,只是伊朗之行的一个开始,为了等亚美尼亚签证,我呆了一个星期,相比于之后在伊朗精彩难忘的故事,德黑兰简直乏善可陈。

    只是,在德黑兰的最后一天,根据Armin的推荐,我来到了当地人很喜欢去看夜景的山上,德黑兰密密麻麻的楼房在夕阳下显示出老旧的气息,即使夜幕降临,这里也没显示出什么令人惊叹的夜景。在伊朗,永远不要对城市面貌做太多的期待,幻想爬上山拍摄城市大片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我在伊斯法罕、亚兹得都亲身验证过。但是入夜后,就连我都感受到了空气中弥漫的那一股“卸下沉重枷锁”的惬意,仿佛黑暗之中,盯着你的眼睛也会消散,恋人开始靠在一起,交谈氛围也变得更加轻松,而我,也敢卷起袖子凉快一下。

    夕阳照耀下密密麻麻的德黑兰 白天在公众场合,男女总是保持这样相敬如宾的距离 在德黑兰拍的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入夜后,情侣终于友好恭敬的坐在一起

    虽说来伊朗的外国游客也不算少,但是因为伊朗护照比中国还难用,大部分伊朗人走出国的机会仍然很渺茫,所以他们对外国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难以想象的热情。BRT快速公交的工作人员经常见我是外国人就免费让我上车;公交车上邻座的年轻女性只要会说英语就会特别热情地和我交谈;无论去哪里,都有可能被会说一点英语的男女突然“逮住”,兴奋地问个不停……而头巾或那些奇怪的社会规范,在他们口中,也不过就是些“政府规定”的东西罢了,遵守并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仅此而已。

    如今看来,德黑兰确实是伊朗最具活力的城市,年轻女性们化着浓妆,随意地戴着头巾,那种氛围,甚至比土耳其东部的大部分地方都令人惬意。那些因随意佩戴头巾而露出的头发,好像宣示了对这种制度的不满。反观土耳其东部,尤其是年长女性,几乎无一都严谨地戴着头巾。或许更可怕的并不是一个强势的政教合一政府,而是根植于人内心、深入骨髓的习惯吧。

    这就像一个平行世界展示在我面前,社会规则的差异,让生活显示出完全不同的一面,他们有他们的习以为常,我们有我们的理所应当。虽说生活大体上大同小异,但整个宗教、文化、社会习俗都处处凸显着对立。而这浅显的德黑兰之行,只是给我留下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对我来说,真正的精彩,从伊朗的第二站——伊斯法罕开始。

    《她的未来》,在伊朗,女性未来需要穿黑袍还是戴彩色头巾,一部分取决于家庭。这个女孩被两个黑炮女性带着,多少也预示了她的未来 在伊朗,女孩的童年非常珍贵,因为那是仅有的可以穿连衣裙、梳漂亮辫子的岁月 女孩小小年纪就戴上了头巾,“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则

    姚璐,《为什么要出发,因为远方在那里》作者,豆瓣专栏《世界那么大,我带你看看》作者。毕业于复旦大学,风光摄影师,自由职业,视觉中国、携程、海洛创意签约摄影师,华为荣耀“勇敢做自己”品牌视频主角之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识伊朗:他们有他们的习以为常,我们有我们的理所应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ugh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