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许寿裳先生《亡友鲁迅印象记 · 小引》,视力被一句话所吸引:“鲁迅是我的畏友,有三十五年的交情。”其中一个概念“畏友”,更是让探究。
“畏友”是为怎样含义?查阅资料得知:畏友是指在道义上、德行上、学问上互相规劝砥砺,令人敬重的朋友。简言之即:自己所敬畏的朋友。
“畏友”典出于何?再追寻而获得:明代苏竣在《鸡鸣偶记》中把朋友分为四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此文,无疑提供了辨识朋友的一面镜子。
现实地看,一方面,大多数人是不喜欢“畏友”的,因为“畏友”确实可“畏”——与“畏友”打交道,挨批评、受教训要多,远不如“昵友”让人感到舒服惬意。另一方面,大多数人也是少有以至没有“畏友”的。敢于、善于在朋友圈中做“畏友”的人,则更是少见的——在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中,谁人愿意以“诤言”而得罪人呢?批评与自我批评,说起来容易、漂亮,真正做到者几何?
以鲁迅先生与许寿裳先生为“畏友”,我似乎见出一个人生奥秘:“畏友”,是否存在于自己的朋友圈中,决定个人的人生是处于低级还是高级层次。
“畏友”,不是人人都愿意做的,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没有相当的才华才干,是做不成“畏友”的。
概念,是思想的起点。由“畏友”这个概念,还能更多、更深、更长远地想到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