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九月,霜降刚过,重阳即临,独处异乡,一叶知秋,着实有几丝凉意。人生短短数十寒暑,不必刻意去改变他人改变环境,也无需为了他人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过得刚好,足矣。
![](https://img.haomeiwen.com/i6169410/64927cd53297a0e0.jpg)
午后暖阳,沏上一壶凤凰单枞,给一周疲惫的心脑放个松,但总想写些什么。思来想去,是时候聊一聊「禅」了。也许,这篇文章不应该出自二十多岁年轻人的笔下,这不符合该年龄的心境,但现实如此,还是想真实地表达,当然,也无意要改变别人什么。文章中的观点仅仅是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有表述不对的地方,望您指正。
我不是唯心论者,因为我不信鬼神之说,但我相信因果,所有的质变的果,都是量变的因积聚而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有的意念均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要想正行,就要先正心。
有人说,禅是佛学佛理,是佛教的事物,是真佛系。也有人说,禅是一种境界,是遥不可及的圣人高度。我不否定这些说法,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求同存异才会有百家争鸣的思想大繁华。
从我个人的理解,生活处处皆禅,禅就是一种方法论。初级的禅,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对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方法的总结。
举个例子吧。
自学做菜的人,十个里边至少有七个,食指是出过血的。看别人拿刀很容易,自己切起来却感觉很费劲,尤其是在切圆不溜秋的东西的时候,就容易有「血光之灾」了。这是为什么?因为很多细节是要在实践中去总结才会知道的,别人讲,您不一定听,听了不一定懂。但经过「血的教训」后,您就会知道,下一次,切像土豆这种圆不溜秋的东西的时候,砧板要先擦干,然后土豆要先切掉一片让它能平放在砧板上,这样它就不会乱跑了。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人说,这不就是经验嘛。没错,将生活中的经验总结起来,成为生活的方法论,这就是最基本的禅。有了这一层,您学东西都能很快,因为能看到本质,能够举一反三,能够创新,而不仅仅是模仿。
往大了说,当您将人生路上的经验总结起来,去思考,去实践,再总结,再思考,如此往复,那就是人生禅修的过程。
禅修不是在蒲团上静坐入定,也不是捐钱捐物做慈善,更不是烧高香虔心礼佛。禅修就是个不断总结和领悟经验、不断自我提升、自我革命、自我渡劫的正心正行的过程。
其实禅,跟儒释道并无直接联系,却又不能完全分离。因为当您经历足够多的事情之后去总结,您呐,就会发现,为人处世修身的方法论,恰恰符合儒释道的思想。
佛家,其思想重点在于一个「心」字。而心,要「空」和「净」,讲究五蕴皆空、六根清净。个人理解吧,五蕴皆空,讲的是去私去欲,欲望会让你攀比,让你迷失自我,当无私无欲方能知足常乐、刚直正义。而六根清净,讲的是净心,心态浮躁无法专心做事,在面临突发情况的时候无法冷静,就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和应急反应。《金刚经》里提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角度的理解,有人觉得是众生平等,有人觉得是将心比心,有人觉得是与人为善。个人觉得都没有错,我更偏向于「心念」,其实也是个相对论。就好比世间一开始并没有时间这个概念,是古人为了方便,以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围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才有了时间。人更是如此,往往因为一念之差误入歧途,一时冲动悔恨终身。曾经跟不少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其中一位朋友跟我说,他从小在小乡村长大,身上会有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性,我跟他说,环境会影响你,但决定你要怎么做的,是你自己的内心。所以,佛,在我的禅里边,主修心,重点体现在左右善恶。
道家,我们这里主要指老庄之学,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更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要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简单点说,就是要用平常心去对待事情,量力而行,既要不争,亦要糊涂,更像是大智若愚。庄子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人呐,要顺势而为,推动事物自我发展,不要刻意去做一件事情,不能过于执着,过于强求,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有些东西,不是能凭一己之力改变的,改变不了别人,也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不是说要逆来顺受,而是以退为进,独善其身。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多大的手端多大的碗,多大的角唱多大的戏,要适度。如果眼高手低,必然徒增烦恼,继而惶惶不可终日而不自知。所以,道,在我的禅里边,主修身,重点体现在自我开解。
儒家,在封建时期,其思想我们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三纲四维五伦五常八德」。三纲,即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是仁、义、礼、智、信。四维,即是礼、义、廉、耻。五伦,即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八德,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很明显,这些都是封建统治下所需要的人伦礼数,放到今天,有些是不合适宜的。但像五伦八德,这是传统美德,个人认为至少是处世过程中,自己必备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约束。所以,儒,在我的禅里边,主修行,重点体现在待人处事。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是我十年禅修以来最坚持和向往的境界。以佛为心,以己度人,与人为善,这是正心。以道为骨,量力而行,知足常乐,这是正身。以儒为表,待人以诚,自我约束,这是正行。心正身不歪,身正行不斜,行正则义直,义直则气正,气正则刚,刚则强,强则无畏,方能做到取舍由心,得失无惧,宠辱不惊。
人生在世,不过日有三餐夜有一寐,得一红颜知己,得一肝胆相照。纵有金银千百万,临死两手攥空拳,重要的是,要活得明白,更要活得糊涂。不争,亦是慈悲。
振丹执笔
庚子年九月初八
于广东深圳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