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记忆

作者: 幽默静好 | 来源:发表于2022-04-04 10:06 被阅读0次

    清明小长假,自然是要回家看望父母双亲。

    母亲在收拾、整理储藏室里堆积的一些旧物。

    几本影集、几张幼时的黑白照片、我甚至还发现了一个小学时的笔记本……

    在一个纸盒子里,我发现了一个“宝贝”——汤壶。

    这个圆圆的东西,估计现在的孩子们基本都没有见过,能说出它名字的也是极少数。

    这个看起来颜色灰灰、圆圆的东西,我一直叫它“汤壶”。

    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冬季用来暖被窝的。

    古代人的智慧,实在是不容小觑。据说这个汤壶在宋代时就已经有了。它又被称为“汤婆子”、“锡夫人”、“汤媪”、“脚婆”等。

    “汤”,古代汉语中指滚水;“婆子”则戏指其陪伴人睡眠的功用。

    北宋诗人黄庭坚曾在《戏咏暖足瓶》诗云:“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也曾写到过汤婆子:“袭人回家奔母丧,晴雯便忘了为宝玉暖被铺,说,‘终究暖和不成,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麝月道﹕‘这难为你想﹗他素日又不要汤婆子。’”

    记忆里,很长一段时间,汤壶都是我冬季里的“暖宝宝”。

    我们小时候,哪里有什么空调,连名字听也没有听说过。

    我是结婚时,先生单位分到了有暖气的房子,我父母居住的老房子,直到前两年才统一安装了暖气。

    寒冷的冬季,要想取暖,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往往会在屋子里生一个烧煤的炉子,长长的烟囱从屋里通到门外。

    小煤炉子上,通常都会放着一个烧水的壶,不时咕嘟咕嘟的,冒着热气。

    一来屋子干燥,可以给增加点湿度;二来冬季严寒,不论何时进屋,都能喝上一口热水。

    但即使生了煤炉,也仅仅是让屋里不会低于零度以下,不至于在屋子里伸不出手来。

    每当夜晚来临,要钻进冰凉凉的被窝,都是对自己意志的一个考验。

    这时候,把这个汤壶上的螺帽盖子用手拧开,将烧开的热水,从拧开的壶口里灌进去,再将盖子拧紧。

    灌满热水的汤婆子温度很高,为了避免烫伤,再把它塞到一个相似大小的布袋中,或者用毛巾将它包裹好,然后放在被窝里,这样晚上钻进被窝里,一晚上便都是暖暖的。

    第二天早上起来,用汤壶里面的水来洗脸,温温的,正合适。

    这个现在看起来表面已经有些斑驳的汤壶,在一个又一个冬日的夜里,带给我温暖。

    这个汤壶,不仅每晚给我暖被窝,还给我暖脚。

    冬天我穿的棉鞋,都是奶奶用布纳的鞋底做成的。一遇上下大雪,从学校走到家,鞋底子都湿湿的,棉鞋变得冰凉,冻得脚趾头红红的,生疼生疼。

    回到家,奶奶往往打破白天不然我上床的规矩,早早的已经把烫壶灌满了热水,用棉被子包着,放在床上。

    进了家门,奶奶让我赶紧脱了湿了的棉鞋和袜子,放在煤炉子边上烤着,我则上床将脚丫子伸到被子里,霎时,一股暖流自脚底涌上来,真是舒服极了。

    我记得家里还有一个白色的、陶瓷的汤婆子,问母亲,母亲说那个是父亲当年在青海读书时,买回来的。有一次不小心摔在地上,碎了。

    后来有了用橡胶制作的暖水袋,结实、轻便,也更加方便,渐渐取代了汤婆子。

    现在的北方,基本上家家都已经安装了暖气,早已做到了四季如春。

    这个汤壶在我家成了“古董”,我用抹布擦去了它身上的灰尘,重又放回到了纸盒子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温暖的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gf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