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良志的《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第二章里谈到生命时间论。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种独特的时间观——时间生命观,它以重视生命为其基本特点,将时间和生命联系在一起,时间被理解为变易、流动的节律,以流动的时间去统领万物,世界乃是生生不已的生命整体。这种生命时间观,不是原始思维的时间观,而是一种深遂的生命思考;时间在这里不是一维延伸的过程,而是无往不复的展开;生命的流动中彰显出生命的节律......
古往今来,人类对生命和时间价值的探索与追寻从未间断过。卜辞的岁时记录方式将一年分为“禾季“和“麦季”,春秋战国时期才有春夏秋冬四时之说,当四时和五行完全相融于一体时,将空间的有形实在投入四季的生命循环中,又将时间运转和一切存在物联系起来,它便是一种生命联系模式。四时是循环往复、不断变化的,“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正如人类的生命,逝去的、新生的,一代又一代,在我们有限的认知里无限延续下去。
中国哲学擅从天地自然中汲取生命之精神,万物皆有灵,有诗为证:“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日落又日出,月满又月缺,时间似乎总是在循环,永远也没有尽头,然而,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次,来这世上也只能走一遭,命运之旅不可违、不可逆。生命会消失,精神则不会,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思想与信念丰盈了整个人类社会,让人类的存在不仅仅是活着,而是奔向越来越高远宽广的精神境界。
有些人的离开,只是离开,而有些人的离开,仅仅是肉体的消亡,曾经寄寓肉体的灵魂却汇入到另一个生命世界——不朽的精神世界。
任何物质的存在都是有形有限的,终将消失,唯有精神思想才可以流传百世,在“新新不停,生生相续”中永永远远地传承。万千灵魂的精髓凝结成璀璨不朽的人类精神!
想到和女儿的一次闲聊。她说起一个姐姐,未及三十,家境优渥,自出生起,人生便被父母安排的妥妥帖帖,学业、工作、结婚、生子,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也可以说是平平淡淡,一眼洞观一生。
我试着问女儿:“你羡慕这样的人生吗?”女儿略有迟疑地笑了笑,我似乎明白了她的想法,又问:“你是想,在这样优渥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再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对吗?”“对!”这个回答倒是很干脆。
“你知道这个姐姐在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吗?”
“她是有想法去改变自己的,但是她的家人一直不支持。”
“你觉得有多少人能够在安逸的环境中下定决心并且有勇气去拼搏、去奋斗,或者说能持之以恒、不怕苦不怕累地去坚持?再换个说法,你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明确的人生目标、又怎样去实现这些吗?”
“......”
不知道这番只有提问没有回答的交谈能起到怎样的效果,最起码,总会引起一些人生的思考吧。
可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谈什么人生价值、生命价值倒显得有些另类,很多人对衡量价值的标准无非就是房子车子,或者浑身包裹着的所谓名牌。酒桌上喧闹时的推杯换盏、高谈阔论,究竟能填补多少筵席散尽后内心深处的“空”?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价值观不同罢了。
时间推着我们向前,是长大,还是成长,因人而异。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的生命转瞬即逝,与其哀惋地敲着别离的丧钟,不如热烈激越地活着,去绽放生命最大的能量,哪怕如昙花一现。
陶渊明诗云:“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懂得珍惜每一寸光阴,才会惧怕时光的流走。
每个人都是以生、死两点为直径,勾画自己的生命之圆。那些个功名利禄不若是过眼云烟,做好自己,足矣。就像演奏家,无论是独奏还是合奏,只要演奏好每一篇乐章,就是最好的生命乐章、最大的人生圆满。
人类赋于时间定义,又将时间与生命相融合,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可以划分成若干时间段,可能每一个阶段的内容都不尽相同,起起伏伏,但是,连接起来就是人的一生。
不是每个人都能如鲲鹏展翅九万里,即便不能翱翔于天空,仍可以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不让有限而宝贵的生命走向荒芜。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人生虽短,时光飞逝,自当凌其波而激其流,让短暂的时间具有巨大的生命容量。”
以此勉励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