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司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工程化应用,无论是在调试过程之中还是在外场试验中,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之中存在的缺陷也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过在大家的努力之下,问题逐渐收敛,情况也逐渐好转。
伴随着问题出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问题定位和分析的过程之中,最终在越来越多的讨论项目问题定位进展的过程之中,大白提出了一个问题:“研发所有的同事都知道应该如何定位问题吗?”虽然会上我没好意思承认,不过我觉的事实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虽然每个研发人员都具备一定程度的问题定位经验,但依旧不能确认的是每个人都在使用正确的方式进行问题的定位和分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陈述他们问题分析和定位的方法,也很难跟别人描述问题分析和定位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所以,今天我来简单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的常见问题。
解决问题是有通用的方法的。无论是麦肯锡的“解决问题七步法”,还是技术归零里面的“故障树分析法”,都是很好的工具。总体而言,要想解决问题,需要首先找出所有可能导致问题出现的机理,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排除掉一些情况,针对剩下的情况制定验证(复现)的方案,根据验证的情况,确定问题的本源,如果无法确定,就从头再来一遍,直到问题得以解决。只要能够认真按照步骤使用这些工具和方法,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既然解决问题有通用的方法,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使用工具也有明显的弊端,这个弊端就是“复杂”,这是一个违背人类天性的弊端。为了能够在生存竞争中胜出,人类演化出了“懒惰”的天性,以便帮助我们节省“能量”,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本能的选择“拍脑门”,也就是跳过机理分析阶段,而靠本能来猜测问题的原因。当我们忽略了最初的机理分析阶段的工作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的概率就会大幅度的下降。要想克服懒惰的本能,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使用正确的问题定位和分析方法成为本能,最初从有意识的使用工具定位和分析每一个问题开始,最后以无意识的使用这种方法作为结束。
其次,认知偏差和表达偏差会影响问题的分析和定位。当我们需要进行问题描述的时候,我们经常用自己的判断或者观点来替代事实(这也是一种“拍脑门”)。这样的情况,往往会给问题定位和分析造成极大的障碍,甚至造成误导;在这些年里,我曾经听到过很多次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描述,因为很多的“现象”都是经过处理之后的结果,而且还是彼此之间存在逻辑冲突的结果。从建构论的角度而言,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经过每个人不同的认知体系加工架构出来的不同世界,因此,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现象有不同的理解。与此同时,每个人的表述能力和方式也千差万别,认知偏差与表达偏差的组合之下,现实就早已面目全非。因此,要想更好的进行问题定位和分析,做好现象的描述很关键;优先描述现象而非你的判断,这也需要刻意练习。
第三,我觉得影响问题定位和分析的是缺少面对未知领域的勇气,或者说对未知领域进行机理分析的勇气。如果让我独立去分析一个黑箱运行的机理,我想我也会本能的产生抵触情绪,我也没有足够的勇气。不过,如果非要让我来做一个黑箱系统的问题分析,我想我会尝试寻找专家的支持,让他们帮我把黑箱变成灰箱,然后再尝试进行机理的分析,进而尝试问题的复现和定位,经过多轮次的迭代,在把黑箱变成白箱的同时,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当然,在把黑箱变成白箱的过程之中,需要我们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这也是一个对逻辑思维能力的淬炼的过程。缺少勇气,找兄弟就是了。
以上就是我对于问题定位和分析过程之中的问题的一些定位和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87篇(87/1000),2019年6月9日,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