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悦读心者
首先引用一段梵高的书信:
至于我,我觉得已经失去了生儿育女的欲望。35岁本该是娶亲的时候,我却有这种感觉,使我不时心里难过。有时,我对讨厌的绘画这一行恨透了。法国诗人黎诗潘说:“酷爱艺术意味着失去真正的爱情。”我认为这句话对极了。但另一方面,真正的爱情却使你讨厌艺术。我有时觉得年纪大了。情绪沮丧,然而依然是个绘画爱好者,而不是一个绘画的真正热心者。
为了事业的成功,一个人必须有抱负,而抱负似乎很荒唐。即使绘画取得成功,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每想到这一点,我就消沉下来。绘画的结果如何,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是想少给你增添负担。我希望取得成就,使你能大胆的展出我的作品,又不损坏我的名誉。然后我就离开,到南方某个地方,就看不到这么多像我一样被人们讨厌的画家了。
一个甘愿为艺术现身的人,骨子里仍旧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时,人们只是看到他作品和桀骜不驯的一面,没有人会过多关心其内心的情感。艺术是开放的,但纯粹的艺术往往充满孤独。艺术家往往舍弃的比得到的要多的多,并且不能获得正常人的生活。
梵高自称是绘画的爱好者,这是多么谦逊的表达啊。这份热爱,让他难以取舍,便穷困潦倒为纯粹绘画的爱而活。他忍耐了常人不可以忍耐的苦难,内心却是逃避又羡慕常人的生活。
对于艺术的理解,我始终不能窥其全貌。只是在内心里画圆,不断的画圆,只求一个完美的圆圈。追求艺术的人往往碍于脸面,却又时常丧失生计的来源。这一点,创作者和欣赏者往往处于两个极端。我们往往期望艺术和生活合二为一,并因为艺术而获得不菲的报酬。事实上可行,但就此,名利双收的人还是显有较高的成就。
这是一个投入比的问题,如果以每个人百分百的精力来算,在精力的分配问题上,难以运用自如。这与头脑灵不灵光没有太多关系,而艺术对待头脑的复杂程度,更倾向于单纯的偏执。
当然我们不可能逼迫自己放弃生活而投身于艺术,这需要极大的天赋和勇气。但我们依然可以将生活和艺术在内心达到互补关系。这种能力,是人类天生的共性,即使隐没,也或多或少存在这种交融的默契。
艺术家不是被赋予的名词,这种认可应来源于心里。正如梵高所讲:依然是个绘画爱好者。这种对自我的否定,是创作的源动力,也是为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搭设阶梯。
艺术是人性的展示,不论是绘画、音乐、文学、雕塑、电影、设计等等,最终归于一种灵魂的阐释,以激发人类最深层次的精神力。艺术的开放性,渴望被认可和赞许,这种表现欲,每个艺术家都有,愈被认可,越发有创作的动力。
我有时想如果我能有很多的钱,如果能周游世界,是不是就可以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有这个想法,证明我还是过于肤浅,对于我这种拿艺术消遣的人,真是可笑至极的。如果说钱是好东西,那对艺术家来说也许不是。钱财不会阻止真正追求艺术的步伐,艺术来源于生活和自然,站在不同的阶层和角度,世界将呈现不同的含义。正如梵高,当生活无以为继的时候,他眼中的世界变的强烈而真实,饥饿让他的感知度放大到极致,艺术的灵魂完全占有了他的躯体.....
骄奢淫逸会让人最本质的感知力、观察力急剧下降,人最难克制的就是欲望,欲望多到自己难以自持之时,艺术创作的灵感便死去。
向每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致敬,履行这种仪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我不喜欢冠冕堂皇,有些话找不到听众,就说给自己。艺术是一个自我还原的过程,是将内心那个圆画到极致的勇气。
我不曾伤害你,请不要干涉我......说来可笑,时间荏苒,岁月匆匆,爬着爬着就长大了,走着走着就变老了。经历了这许多年,终归是在路上找到了自己。至于以后,明明白白、坦坦荡荡的走,也许,这才是今生活在世上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