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项羽在入关后,大封诸侯,乃是其政治上幼稚的表现。放着皇帝不做,偏要去做什么霸王,结果却把一手好牌都打烂了。其实,这好比就说项羽地上有一百元的钞票不捡,偏去捡五十元的一样。如果真能那般轻易地戴上皇冠,谁还攥着王冠作甚?
其一,项羽的上级领导(楚怀王熊心)还在,且与项羽的矛盾很大。楚怀王虽为项氏所立,当楚怀王并不甘心做一个傀儡,一直想收回项氏手中的权力。所以,当项梁刚一战死,楚怀王便任命了宋义为令尹(国相),以代项梁的位置。当项羽主动提出愿率军西进灭秦时,怀王君臣不允,而改派刘邦西进,却让项羽担任宋义的次将北上救赵与秦军主力厮杀,并与众将有约“先入关中者为王”。
谁都知道西向破秦,是软柿子(其时,秦军主力在赵地)。北上救赵是块硬骨头,还要绕上一大圈(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而且只让项羽担任次将,自己的亲信宋义为主将。所以即便是北路军胜了,功劳也算不到项羽头上,被封为关中王的也是宋义而不是项羽。其本质就是不愿项羽立功,如此,权力就可以慢慢地从项氏手中收回了。
却不料,项羽居然矫诏杀宋义,夺回了军权。怀王虽被迫承认现状,但怀王仍在寻机会反扑。以致鸿门宴后,项羽致信楚怀王欲王关中,怀王回复,如旧约。怀王之所以要坚持旧约,一则,固然是要维护自己王权的威信。二则,其内心深恨项羽,不甘於沦为傀儡,而要夺回权力。而此时的楚怀王在名义上还是诸侯联军的“共主”,仍然具有强大的政治号召力。
其二,分封诸侯,乃众望所归。项羽在巨鹿一战后,成了诸侯军的盟主。诸侯们追随项羽,都是期望日后能够分得疆土的。如今诸侯联军已入关中,如不分封,势必众叛亲离。就如同,刘邦早期如不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张耳等人为王,这些人也绝不会再继续追随刘邦一样。所以,分封诸侯在当时是势在必行的。
其三,项羽并不具备称帝的实力与基础。项羽虽为盟主,宰割天下,可是天下的大部分都还不在项羽的手中。例如,齐地仍然会认姓“田”的为王,赵地认姓“赵”的为王等等。项羽分封诸侯,很大程度上只是在名分上对其予以承认。彼时的项羽,也并不具备称帝的武力。据《史记》所载,鸿门宴时期,项羽的军队达40余万(未必确切)。这40余万的军队中,绝不部分是诸侯联军的军队,属于项羽嫡系的军队并不多。
巨鹿之战,楚军才五万多军队,秦军四十多万,而且又是硬战,虽败了秦军,其自身的损耗也会很大。再则,楚怀王与项羽之间的关系特别紧张,不大可能再提供给项羽过多的军队人员补充。所以,在这支入关的40万军队中,诸侯联军的数量占了主导,项羽自身的军力还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楚汉战争期间,项羽深陷齐地而不能自拔与屡屡被彭越袭扰后方而顾此失彼。都说明,以项羽当时的实力也只能称霸而不足以称帝。
结语:项羽最终的失败,并不在於其分封诸侯。而在於其分封诸侯时,没有建立足以屏卫自身的力量。其中把刘邦分到汉中更是失策,刘邦已据有汉中、巴蜀之地。而关中之地又封给了章邯等三降将(关中百姓对章邯等三降将恨之入骨),这相当於把关中之地也送给了刘邦。如此,刘邦就拥有了关中、汉中、巴蜀之地,也就相当於具备秦惠文王时期的秦国地盘了,如此再全力出关争天下,自然就具备相当大的优势了。而项羽的西楚之地,为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易被牵制。所以,项羽往往进退失据,长此自然就易落於下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