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在我们传统的历史教育中,圆明园几乎是全部中国人最沉痛的历史记忆,仿佛一根铁刺扎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里面。
但就和我们许多灾难深重的记忆一样,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我们很多时候是从一个受害者的角度去解读的。所以历史展现给我们的都是作为西方列强,怎么欺负中国、怎么欺负中国人的故事。
可事实上当我们倒退二百年的时光,回到当时,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再去看待这段历史得出的结论可能截然不同。
这个故事还要从《南京条约》说起。
道光皇帝一脸的营养不良1842年的大清帝国道光皇帝感到十分的郁闷,我堂堂的大清国居然被一个海外的蕞尔小邦给打了?
还签了个《南京条约》,这面子可就真放不下了。
所以当时的两广总督耆英就忽悠道光皇帝,说这英国人那,不是来闹事的,是上访来的,说这个英国人不远万里来中国做生意,结果这十三行特别坏,英国人做生意赔了钱,连回去的路费都没有,这广东啊不给解决,这帮英国鬼子就跑中央来上访来啦!所以大皇帝可怜英国夷人,你们不是缺钱吗?赏你们2100万银元,你们不是没有地方歇脚吗?划香港一块地给你们暂住……
耆英给皇帝讲的是这个版本。
耆英满脸的忽悠你没商量中英之间就好像猫和狗一样,有语言系统上的差异,所以对于《南京条约》中国人和英国人关注的重点有点不太一样。
历史书上都说《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那他不平等在哪呢?
《南京条约》要点
(1)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安全。这一条清政府觉得很不好,英国国王居然和大清国的的皇帝平起平坐了,清国自称大清,英国居然也很死不要脸的自称大英了,所以清政府这一条就觉得很不平等。就如同《动物庄园》里所说,庄园里所有动物都很平等,但有的动物就是要求更平等。
(2)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及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这一条在我们现在一般简化为割让香港,但这个说法很照顾清政府的情绪,用耆英忽悠道光皇帝的说法,当时香港就是个小渔村,清政府也不怎么看的上,英国人要个地方休息,那香港就给你了嘛,也不是多大的事儿。
(3)英国人民可以携家眷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贸易通商;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住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这个条款简称五口通商,不过后面英国发现五口通商还是不行,中国人做事都不厚道,把老子当球耍呢!进个城都千难万难,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4)清国赔偿损失及战费:赔偿总数是2100万元,三年半内分期付清。对清国来说多乎哉?不多也。具体算一下,首先是十三行的欠款,300万元。这是真事,也就是2100万元中,广东的十三家商号与英国人做生意,还欠人家300万元没给。占了2100万元赔款的一部分。第二笔是1200万元的军费,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从币价来说,要的不算多。第三笔是600万元销毁鸦片的钱。价钱要的不多,当然要这笔钱是很过分。卖毒品被我缴了还要钱?不过我们得搞清楚了,这个时候全世界对毒品贸易并没有共识,禁毒这件事还是到20世纪才形成共识的,所以这个时候要回货款相对来说其实也不是多过分的事情。
《南京条约》林林总总有加起来有8条,现在我们看来《南京条约》是第一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在当时的英国人和清政府看来条约还挺合理。
英国佬还是表现出了很多诚意的,不过这些诚意在清政府看来,远远不如面子重要。
二、高兴的太早的英国人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人高兴啊。哈哈,中国这么多人这么大的市场以后就向我大英帝国敞开啦。英国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的资本家们更是“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象全都发了疯似的。”发疯的结果当然是碰头。英国一个商行,向中国输出大批刀叉;另一家商行,向中国输出了大批的钢琴,结果后来所得利润,居然不够抵偿运费。
不过话说回来向当时的中国卖刀叉和钢琴,真不知道他们哪来的自信?(PS: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好市场调研究竟有多重要。)
事实上的中国人消费水平与洪都拉斯的对比十年后英国人终于发现,我靠,整个中国人消费的工业产品还不到荷兰的一半!中国作为英国的一个重要顾客,重要性居然还比不上印度的殖民地,这可真是让人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英国人一想不行,这样下去怎么开拓市场?也够为难英国人的,远隔重洋,完全不了解中国国情,死活想不通中国人咋没有贸易需求呢?
想了半天得出两个结论,《南京条约》不给力,通商口岸开的太少了!另一个是,南京条约让步不够彻底,英国人在中国做生意,遭遇了中国的歧视和反抗,清政府鼓励他们猜忌排外,从而秘密地间接地抗拒外国制造品的推销。其实他们得出这个结论也不算太过分,不过怎么办咧?
三、英国人要修约
所谓的修约,中英《南京条约》及中英《虎门条约》里都没有任何相关条文,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里都明文规定,也就是12年后修约。援引中英《虎门条约》里所谓的片面最惠国待遇,英国认定自己也具有了美、法的修约权。中英《南京条约》是1842年签订的,那么这就意味着,1854年,英国人就可以修约了。
于是1842年英国人提出了如下的修约精神,第一,争取中国沿海及内地全部开放
第二,如果达不到第一条,那么至少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
的各城以及浙江省沿海各大城。
第三,鸦片贸易合法化。
第四,外国进出口货物,不得征收内地税或子口税。
第五,有效取缔中国沿海海盗行为。
第六,如果可能,制定中国劳工移民法。
第七,争取英国公使正大光明地驻京。
第八,如果第七条达不到,那么,至少保证英国政府代表与中国政要间公文来往的畅通无阻
和英国政府代表与所在地省份的中国巡抚之间的随时会晤。
第九,未来所定一切条约,应以英文本为准。
从这就能看出来,英国人真是光棍汉想媳妇,想的太多了,不过英国人倒是认真的以为中国人会按照条约来,于是1854年8月,就派代表给时任两广总督的叶名琛送照会,要求修约,不过叶名琛确实是个硬骨头,他预先声明:他只按旧条约来,如果稍有更易,他就不当家了,得跟皇帝打报告。看了他的回复,包令很失望,和其他公使一商量,决定:这个叶名琛,咱就不见他了。咱直接跟北京的清政府打交道吧。于是一行人带领五艘军舰北上。9月期间,他们到达上海,并且表示要去天津。
结果到了同年的10月英国人到了大沽口,这个时候接班的是咸丰皇帝,外国公使来到大沽口外,这也不是个办法啊。就谈判呗!
咸丰皇帝一看英国人的要求,什吗?公使驻京?不行!不行!咸丰从奏折里挑出了最没劲的三条,算是对三国所施新恩:民夷相争嘛,可以答应你们秉公办理;上海外商赔钱了?可以考虑免欠税;广东茶叶滥收内地税?也可以考虑由两广总督查办。
结果外国公使一看,那个气啊!这特么玩个球?皇帝这一脚又把球踢回了广东。而且就在三国公使愤怒的当口广东的守门员叶名琛同志还给皇帝写密折呢!如果这帮鸟人到了天津,无论要求何事,都请直隶总督饬令他们回粤,由我来教训。这广东总督对自己的球技很自信,还要求把英国人踢回中场呢!
守门员叶名琛三国公使要是知道清政府是这么玩儿他们的,还不知道得气成什么样子。
做一个皮球真是无比辛酸!
所以,三国公使回广东后,不再向叶总督提出见面的要求。他们各向政府汇报,对清政府不用兵不行了。美国公使甚至提出三国联合用兵。对此,英国的回复是:咱们正跟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海军不能挪用。美国则说不行不行这事国会不同意,于是1854年的那场修约以三国的集体失败而告终。唉哟!这可把个大清政府高兴坏了。
咸丰皇帝跳出来说,洋人就是图个利,今天稍有所应他们就伏贴了。他也不怕风太大闪了舌头。
四、亚罗号事件
之前的事情无非是清政府和洋的龃龉,不要以为洋人要搞事情只是说着玩玩,其实英国给你玩真的!
亚罗号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就是亚罗号事件,1856 年 10 月 8 日上午,当划艇“亚罗”号停泊在海珠炮台附近的码头上时,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率官兵四十人登船拿匪。船上有中国水手14名,梁国定拿下12人,押往他的巡船上。
按道理来讲,中国官兵拿中国嫌疑犯,本是很简单的事儿,纯属内政。但由于亚罗号身份暧昧,是在香港注册的船,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这船属于英国船于是当时的公使巴夏礼就向当时的广东巡抚叶名琛发去了一份外交照会,中心意思就是亚罗号这件事情就是对英国的侮辱,必须马上赔偿。当然我们的叶石头是绝对不会同意这样的要求。
高潮来了,英国人认为清政府太扯蛋了,行!你不是扣押我们的船吗?那好!我也扣押你们的船,于是也扣押了中国的大沙船,对此叶名琛对此的回复是,这船不是中国的官船,只是民间的私船!
如果你是巴夏礼你也会气的不行,跟中国这样的流氓官员打交道,真是气死你没商量,英方扣押民间船只,中国官方不但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呢。
相当于你绑架了他孩子,他却暗示你:我是他后娘!你把他撕票才好呢!
21日,气极之下的巴夏礼向叶名琛发出了最后通牒:限24小时内接受英方全部要求。叶名琛立即答复说:以后会尊重条约与英国国旗;捉拿的水手可以放回十名;至于道歉嘛,中方没错,所以无歉可道。
巴夏礼期限一到,就把问题提交给了英国海军。(要不怎么说英国人霸气呢,海外侨民也是要保护的,搁中国就觉得不沐王化的死了才好呢!)
1856年10月23日,英国海军上将率领英国舰队越过虎门,进犯广州。
同月25日,英军占领海珠炮台和商馆等处,兵临广州城下。
29日,英军一百余人打进广州城,英方入城代价:死3人伤11人。
不过从头到尾这不过是英国人的先遣部队,英军也没那么多兵,这充其量也就是小打小闹。清政府方面其实也没咋重视。
英国方面一直到次年3月才准备对华正式用兵,同年4月法国人也因为马神甫事件开始准备对华用兵。
那么美国人和俄国人在做什么呢?
美国和俄国准备蹭英法的战争成果,用美国人的话就是美国特命全权公使奉派赴世界的彼端,手携篮筐,站在树下,期待树上的同伴将果实摇落,甚至还奉命当树上的两个人和果木园主发生纠纷时,出面调解。
五、真的开打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是在1857年12月,有意思的事情是开始之前,12月27日叶名琛给咸丰皇帝上的奏折还是本地一切良好,木有问题。把咸丰皇帝乐的鼻涕泡都出来了,傻皇帝不知道奏折发出的第二天,28日英法联军5700人攻入广州城。2018年1月5日叶名琛被俘。
这下热闹了,广东官员联名上奏,说广州失陷叶督被夷人弄走了,皇帝大大您快点派个督督来吧!我们是抗不住了。
另外说这个叶名琛,被人弄走了,按清朝的体制是地方官守地有责,地方丢了官员得死在那,不过话说英国人对老叶还是不错的,这叶名琛自认自己是海上苏武,意思要去见英女王评理去,不过船直接开去英属孟加拉去了,不过我觉得苏武要是泉下有知会不会揍他丫的。总是这个刚愎自用的家伙在被英国人弄走一年之后病死在当地。(不过照中国的国情,他要回来也没他好果子吃)
英国人认为笑了,以为这下把广州打下来了,清政府总该理我了吧?不介,清政府说打下广州你们管着就好,压根没人搭理英国佬 。
这英国的全权代表额尔金伯爵就说得了呗,咱接着北上吧!于是就带着部队一路浩浩荡荡地往上海去也,到了上海以后,就通过江苏巡抚给中国发照会,这个时候新任皇帝咸丰是什么态度呢?按咸丰的意思,四国又在吓唬人呢,俺可不是吓大的,所以他的回复很具天朝风度,批评俄国大使不应该掺乎广东的事,责令他离开上海;责令英法美公使离开上海回广东去,叫新总督黄宗汉“秉公查办”。按咸丰的口气,跟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他爹一样,还是把外国的这种军事行动当作上访了。大清的信访办设在广州,这洋人怎么老是越级上访呢?
四国公使一看咸丰这态度,上海谈判没戏,成!我们上天津去,这回咱们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谈修约的事情了吧?
同年4月24日四国公使到达天津,同时向清政府发出严正的外交照会,咸丰皇帝的态度是
1、老子不是吓大的。
2、即使开战津沽一带也是炮台多的很,老子不怕你。
然后就派了个侍郎去和英法谈判,英法认为代表级别太低而且没有全权,于是再次发出外交照会,这次咸丰更加硬气5月7日咸丰下了人谕令,要求英法6月11日之前交还广州,不然就断绝英法在原五口的交易。这打起贸易战来了。
英法一看好嘛,真当我们上访来啦?得别说了开打吧。
大沽口炮台5月20日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上午8时,英法发出最后通碟,限清军在2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清政府当然不可能向英夷退让,10时一到,英法发动了攻击。登陆的英法联军共计1078人。12时,南北两岸的炮台全部失陷。是役,英军死5人,伤17人;法军死6人,伤61人。
六、我们还是谈判吧
天津的惨败,让大皇帝大人很是生气。但大沽一战真是教了一次清政府怎么做人。英法联军现在乐了,来吧,来人谈判吧,再不来谈判我就上北京找你去。
清政这个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真是吓大的,认怂了,几天之后他们老老实实的派出了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前往天津议和。
有意思的事情是咸丰皇帝怕桂良、花沙纳这两个老臣镇不住场子,就把和英国人打了好几年交道的谈判专家、坐了好几年冷板凳的耆英提溜出来,帮助一起前往天津会谈。
结果耆英到了会谈现场一看,英国佬直接说我们不根你谈,我们打下广州的时候在省会看到你给皇帝的奏折合着你把我们当猴耍呢!
耆英一看这臊眉耷眼的回来了,咸丰本来就不待见耆英,一看英国人也不待见他,得你死了算了呗,赐令自尽。
就这样被西方认为品级最高也最和善的外交家耆英走到了自己的未路。
这边耆英吃了挂落,另一边咸丰皇帝终于开始各种签订条约了,俄国人兴致勃勃的和清政府签订条约呢,这一签还签了两个,一个是著名的《瑗辉条约》这一下直接把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仅是领土划给了俄国,还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海参崴在内的全部领土中俄共管,当然可想而知这管上一段时间基本就归了俄国了,北极熊对领土的渴望真让人费解;第二个条约是中俄《天津条约》主要也是开放口岸,两国平等云云,绝口不提公使驻京、长江航行的事儿,这可把皇帝乐坏了,再一看条约哪哪划给俄国,哪哪中俄共管,傻皇帝哪看得懂这个,那时候也没有现代教材,把数据都给你算清楚了,皇帝看的一阵云里雾里,说那行吧,那就这么办吧,于是大片的领土就这么让给俄国人了。(这充分说明有一个傻皇帝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这俄国还神的很顺道还去了趟日本签了个差不多的《江户条约》俄国佬趁火打劫的本事练了好多年了。
一个月后6月18日中美签订《天津条约》,内容和俄国佬的要求差不多,无非是要求开更的的口岸嘛,咸丰皇帝一看要求的不过分,准了!
回过头来说英法两国,这两个贼国要求太过分了!用咸丰皇帝的话说就是你可以侮辱我的智商但不能侮辱我的人!出来混要的就是个面子,现在让公使驻京大清还混不混了,洋鬼子建的高楼拿着个望远镜乱看,看到后宫里的娘娘怎么办,有谁敢让皇帝绿了吗?
不过可怜的傻皇帝真的不好做,一方面前线谈判的大员桂良说,不答应不行啊,英法两国说了不让公使驻京就打到北京去。另一方面公使驻京大清国的面子往哪搁啊!而且身后的主战派又嗷嗷叫。
于是咸丰皇帝想了半天下了个谕旨,说要从长计议不能只看着眼前,打是很容易滴,但打完怎么办是要考虑滴,如果英国人要公使驻京后患无穷,不如打,两害相权取其轻,应战则战,此时尚未到战之时耳。
嗯总之从这份上谕来看咸丰是两害相等,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你们看着办吧。
清政府内部吵吵的当口,英国的耐心也到头了,6月25日,英方弄出了一个五十六条及专款一条,提交清方,说明:不但没有商量的余地,而且一个字都不得改。桂良没有办法,那就签吧。1858年6月26日,中英《天津条约》签订。
中英天津条约签定终于英法心满意足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根据条约公使可以驻京了,哈哈,以后再也不用和地方的那群王八蛋官僚打交道了。
事实证明英国人真的是想的太多了。
你说皇帝也没给他下命令桂良怎么敢签这个条约呢?因为桂良同志还留了一手,他签约前给咸丰上了个奏折,说:“此时此时英佛(法)两国和约,万万不可作为真凭实据,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倘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
这意思是啥,桂良知道这条约一签肯定要出事,我先把你咸丰皇帝嘴堵上,你倒时候肯定要反悔的,不如我先把你心思点破,倒时候你反悔的时候就不好意思把我当替死鬼了对不。你看这大臣和皇帝心眼斗的。
从皇帝到大臣从上到下没有人把这个条约当真的。
七、风波又起
按说这条约也签了,这事也该结束了吧!咱就按条约执行不就完了呗?
哪有那么简单,中国有个老说法叫要盟无质,意思是城下之盟我们是不认的。
英国佬哪知道这个?只当大清国大皇帝金口玉言签下的条约还会做数咧!
哪知道清政府真是兢兢业业为悔约,其实咸丰皇帝从头到尾就没想着要按条约履行,英国佬前脚一走清政府就开始练兵了,组织了五万大军在大沽口等着英国佬呢,结果1859年6月实诚的英法也没带多少人来,只带着一堆人欢天喜地的跑来中国换约了,结果在大沽让清军怼翻了。
我靠说好的换约,结果你清政府又不守信用,还把我派去的人怒翻了,惹到我你就算是惹上流氓了你丫的完蛋了。
终于因为清政府的言而无信,英法决定正式远征中国,这次玩个大的,英方计出兵1.2万,总司令格兰特(J.H.Grant),全权公使额尔金。法方计出兵7000人,总司令孟托班(M.C.de Montauban),全权公使葛罗。
而这个时候的咸丰皇帝正亢奋着呢!啊哈哈终于把英法怼翻了一次,扬眉吐气啊哈哈!
可怜的傻皇帝以为自己终于扬眉吐气,从英方市场成了中方市场了。
1860年7月,英法联军第三次光临大沽口,8月1日英军1万人,法军7千人登陆北塘8月12日,联军出兵8千余人,分为两路攻扑新河、军粮城,蒙古骑兵 2 千人分路迎战。不久,蒙古骑兵即退守塘沽。此役,僧王马队伤亡近400人,联军伤亡不超过40人。
18日大沽炮台失守。
于是咸丰又让英国佬逮着老老实实的坐下来准备谈判的事项,得了呗,这次您说什么是什么呗,于是夷人所有要求一概答应可也!
按理来说这事到这也就结束了,别再想着出什么幺蛾子算了,不介,英国佬巴夏礼来了准备到北京去换约呢,结果怡亲王就着傻皇帝咸丰给出的馊主意就把巴夏礼连同在中国区购物的39个人一块逮了。
这下,这些个英国人体会了一下什么叫做中国式刑罚,这39个人被关在了圆明圆以及刑部大牢。据《泰晤士报》报道,幸存者是这样回忆的:记者鲍尔比第四天死去,尸体在牢房里放置三天,后被扔到野地里,让野狗吃了;安德森中尉,手脚被勒得生出了蛆虫,他看着手上的蛆虫满身蔓延,精神错乱,大叫三天,死去;一位法国犯人,蛆虫进了他的嘴巴、耳朵、鼻子,也疯了……一个幸存者居然还在狱中数蛆来着,说,一天可繁殖1000只蛆虫……
这边英国的公使在体验中国特色刑罚,另一边僧格林沁在体验英法特色战术。
只说结果吧,法军阵亡3人,17人受伤,英军2人死亡,29人负伤。清军2000人死亡。
1860年9月22日咸丰皇帝北狩热河避暑山庄,英法联军进入北京。
10月8日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这么多宝贝在那抢忍不住啊,于是连着抢了两天,把所有的好东西能带走的都带走。同时要求北京方面释放人质,而直到13日清政府在逐步释放其他俘虏,问题联军一看这些俘虏差点没气炸了。总共俘走俺 39 人,活着回来的仅 19 人。有些人的尸体干脆被大卸八块,还有些人腐烂得没法瞧了,还有些人找不到尸体了。再听听活人的讲述,更是毛骨悚然。你说这气人不气人。
在气人之余英法联军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不开不行了,清政府这么野蛮不给点惩戒他还不上天去了。
英法都同意惩罚清方,但是两人提出的惩罚方式有异。额尔金的意见是:第一,这些可怜的俘虏是在圆明园内受到虐待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将这个园子夷为平地
第二,应由中国政府出钱,在天津设立纪念碑,用满文、英文、法文刻上清政府低头认罪的碑文,落成后由清方大臣护送死者尸体前往天津参加揭幕仪式。
法国公使葛罗对额尔金的意见表示反对:第一,圆明园没有设防,严格说来非交战区,烧了人家,乃无益之报复;第二,立碑一事不好办,清政府骄傲惯了,受不得这等侮辱,刺激他们过分了,说不定会影响我们的谈判。第三,实在想报复,咱就烧北京的皇宫吧,烧皇宫比烧一个园子,更能让清朝统治者印象深刻。
额尔金不同意烧皇宫,说:进京前,答应人家留京大臣了,人家和平开放永定门,咱进去后不扰民不烧抢。现在烧人家皇宫,不是咱不讲信用了吗?再说了,北京居民没惹咱,烧皇城,相当于烧北京,何苦跟人家的百姓过不去呢?至于天津不立碑,额尔金倒是同意了。最后他就坚持一条:烧圆明园!不烧咽不下胸中那一口恶气。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火烧圆明园。只为报复清政府对其公使诸人的不公待遇。
有意思的是在烧圆明园之前,为了让大清人民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额尔金放火前,专门在北京张贴中文小广告,公布放火时间解释放火原因:“任何人,无论贵贱,皆需为其愚蠢的欺诈行为受到惩戒,18日将火烧圆明园,以此作为皇帝食言之惩戒,作为违反休战协定之报复。与此无关人员皆不受此行动影响,惟清政府为其负责。” 他这解释在当时纯粹是自作多情。
额尔金的意思,火烧圆明园,那是专跟咸丰帝一个人玩的,谁让大皇帝不守信用呢?
是的,我相信那时候的中国百姓,心里没任何触动。假设洪秀全能打进北京,可能也烧;不烧也是为了自己住,反正跟普通百姓没有关系。谁爱烧谁烧。
就这样,一代万圆之园就此落下了帷幕。
圆明园的终末八、收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我们是很清楚了,签订《北京条约》,公使驻京。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大清王朝从此走入了由女人执政的历史漩涡之中。
过去的历史其实都是故事,讲了这么多故事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过去我们总认为落后就要挨打,但了解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始末后你还认为是落后就要挨打吗?
清政府这明明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嘛。
过去我们描述与西方世界的交流都是从一个受害者的角度描述的,史书上记载的都是某年某月西方列强又强逼清政府签订了什么卖国条约。
这种说法对于民族情感的培养很有好处,但对每个人理性的看待事实其实并无任何帮助。
近代中国接受西方文化的入侵,一方面确实是侵害了中国主权让中国成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这种入侵,中国才有机会逐步摆脱旧的皇权帝制思想的束缚,对比东边的邻居日本,他们就一直不认为西方的入侵是一种对国家主权的践踏反而认为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是民族解放的开始。
回到晚清那些年,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不同的观念的碰撞,由于理念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结果的不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偶然,我们可以知道在传统中国的那种野蛮蒙昧,对人性命的不尊重,契约精神的缺失。在古典中国原本是有这些精神的,在春秋时期人们还看重义士,有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的诺言意识。但这种精神到了晚清那几十年早已荡然无存,由于物质的长期匮乏导致中国的国民就只由着嘴巴和胃支配了。
中国就仿佛一个时间静止的社会,当西方舰队的大炮轰鸣之时仍沉醉在自已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清政府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实都无动于衷,所谓雨过忘雷就是这么回事了。
中国的苦难并非由外界强加,本质上还是由自己的无知带来的,正因为自己无知所以还要交更多的学费。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这样,当沉迷于过去不愿改变,整个社会交互中自然会有人让你改变,自然会有人有枪逼着你改变,而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固步自封,当面临不得不去承受的改变的时候,那种痛苦才是最难承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