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答案:有且也只能是张良,这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悟空问答,还是知乎问答,所有回答者唯一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各自阐述的角度不同罢了。
解构历史的常规套路在今日头条里已经是烂大街的招数,再来这个就没意思了。论就论个不一样的,以下是我的阐述:
胆识的惺惺相惜
自古英雄敬英雄,在“侠”的世界里,英雄洒脱、无畏、机智、放荡不羁、敢为天下先。男儿敬拜,女子倾心,在古装历史剧里,这是雷打不动的标配梗。
公元前218年,没落的韩国贵族之后张良,于博浪沙发出了一道令世人感叹的惊天一吼–刺秦王。行刺秦始皇虽失败,但从容身退,对比刺杀秦始皇而身死的荆轲和高渐离,活着的张良更得世人敬佩。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990/a37932314e26774e.jpg)
而未发迹之前的刘邦,是沛县的一名基层公务人员,浩然正气是全然没有的,倒是养了一身江湖草莽之气。因醉酒致囚犯逃脱;押送刑徒去骊山,半途逃走不少,于是干脆大手一挥把人全放走;斩白蛇起义,后又沛县起兵举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990/93e050e782652785.jpeg)
一个没落贵族不忘国仇家恨的游侠,一个颇有草莽色彩的基层干事,各自历经一番曲折之后,游侠与草莽偶遇了,且都是走反秦的路子。一个威名在前,一个起事在后,两者相见自是英雄见英雄的惺惺相惜。
通常在此时,屏幕上都会如此演绎:摆几桌好酒好菜、吹嘘一番各自的壮举、然后把酒言欢、而后称兄道弟。
不过此情此景,称兄道弟显然不合规矩,不过从高祖一直称子房,也见一般,这是韩信和萧何两人皆不具备的。
智识的惺惺相惜
张良遇黄石公,被赠《太公兵法》,在下邳潜心致学十载,终有成。与高祖相遇后,良常以《太公兵法》进说,而高祖却多能领悟。张良可是潜心苦学十年才有今日的学时,常数语之间就能开悟高祖,且还能说出很有见地的话来。张良的很多建议被高祖采纳,这令张良非常欢喜和欣慰。
各地纷纷举事,这让刘邦和张良都看到了建功立业的一丝希望。或许早期的刘邦,心里想的仅仅是打下一片地盘,能让自己和跟随的兄弟们能享一世富贵就好;张良想的就比较多了,韩国和张氏一族三代为相的无上荣光,是否有再度复兴的可能?自己接下来要如何谋划?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990/ab147a8b7744bfb2.jpg)
两人各怀抱负,张良入伙刘邦并为其助力,结此番情意是为将来的复兴之梦做铺垫。刘邦也有自己的算盘,起事队伍在不断扩充的过程中,很需要张良这种贵族英雄的特殊身份为其站台,也有始于英雄忠于才华的意味在里面。
明面上看两人处于上下级的关系,但在人格上是趋于平等的。这与萧何,韩信加入创业队伍时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才识的惺惺相惜
1、在项梁的帮助下,韩国得以复兴,但新立的韩王成和司徒大人张良带兵打仗的本事着实辣眼睛,总是陷在反复的争夺战中。刘邦一来立马改写局面,还轻松拿下韩国曾经的都城阳翟。此战让不善领军作战的张良很是感激,韩国的复兴在此时才算是有了真正的象征意义。刘邦敬佩子房的谋略,而子房则倾慕刘邦的军事才能;
2、刘邦率军南下之时,请韩王成留守阳翟,却带着张良一起行军作战,这是彼此相惜相敬的必然结果。在攻宛城、夺峣关、入咸阳的过程中,刘邦都能听取张良的谏言,两人的信任和情义可见非凡。奠定了刘邦能够入汉中先称王、以及后期能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基础;
3、张良在鸿门宴的种种机智且巧妙的应对,是对刘邦复国恩义和才华得以施展的回报。危难之际的鼎力相助,也让两人之间的情义再次得到升华,从后面高祖同意张良回国效力,也可以做侧面印证;
4、西楚霸王项羽分封天下,张良将高祖所赐珠宝敬献给项伯,从而为高祖争取到加封三郡的领地。后以明毁栈道的计策和将项羽注意力东迁,为高祖赢得蓄力修整的战略发展窗口期;
5、项羽攻占彭城,杀死韩王成,致使张良梦碎,也为刘邦与张良的再度携手创造条件。汉军在睢水大败,为了逃命,高祖连老父、妻子、儿女都可以舍弃,但不曾舍弃张良,凌驾于亲情之上的男儿情义,这再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至此,已无需多说,答案不言自明。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990/3168a44fbd7050c6.jpg)
三杰的由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萧何自加入高祖的创业团队之初,便以上下级的关系与高祖相处。负责内政和后勤事宜,是刘邦的左膀右臂,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不世功勋。萧何没有张良先见的自知之明,后期虽自污名节但仍未逃脱高祖的猜忌而下狱。若论与高祖的关系和情义,与张良差太多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990/df0fcddd0e7b0d8d.jpg)
韩信因萧何而入高祖的视线,但其受到重用却是因张良的下邑之谋,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让良倾慕,所以有了两人的论著兵法。但韩信的政治觉悟太过低下,对封侯一事心急了,在高祖危亡之际不优先发兵救主,却以假齐王的名义索取候位,所以与刘邦的关系和情义什么的,就不用论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47990/22c8bb84280aa25e.jpg)
原创不易,若喜欢,点个关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