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研究▪性▪学习
玄与实,从《普罗米修斯》看“挖坑不填”的艺术

玄与实,从《普罗米修斯》看“挖坑不填”的艺术

作者: 疯狂钻石 | 来源:发表于2016-05-17 21:42 被阅读378次

玄与实,从《普罗米修斯》看“挖坑不填”的艺术

《普罗米修斯》,一个没有填上的大坑,留下太多疑问没有解释。

其中最伤故事元气的,应该是这三个大问题:

1.片中的外星人“工程师”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2.为什么他们后来又要毁灭人类?

3.生化人David“害人”的动机是什么?

这三个大问题构筑了整部影片的骨架,但是导演斯科特老爷子居然对其中任何一个都不给出解释。他这是怎么想的?

这种“打死我也不说”的姿态似乎说明,《普罗米修斯》只是把自己当做接下来一整个系列的第一集而已——什么?还有坑没填上?那就且听下回分解吧。

但是电影和连续剧毕竟不同。连续剧的第一集不用照顾什么故事完整性,把悬念都堆上就好,因为反正观众很快就可以看到下集。而电影要拍续集,观众得登上三五年,就算只是为了对那些掏钱进影院看片的观众负责,在这前一集里,好歹也得讲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吧?即便想好了要拍续集,那也只能是在完整的故事之外留些小伏笔铺垫一下。但《普罗米修斯》似乎是把自己当成了电视剧。

对于《普罗米修斯》的幕后,大家关注最多的自然是是大名鼎鼎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但是大概没多少观众注意到它的编剧之一就是美剧界“臭名昭著”的坑爹之王达蒙·林德洛夫(Damon Lindelof)

(上图:达蒙·林德洛夫)

此君就是神剧《迷失》(LOST)的执行制片人/编剧。《迷失》后半段直至结尾就是此君与另一位执行制片人卡尔顿·库思(Carlton Cuse)主导。

看过《迷失》大结局的朋友大概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普罗米修斯》看起来那么像是一个没有填上的大坑了:挖坑不填,这似乎是达蒙·林德洛夫一贯的做派。

大概99%以上的观众都会认为《迷失》是一个挖了美剧史上最吸引人的大坑最后极不负责地没能填上的大骗局。讽刺的是,其中受骗上当最深的头号粉丝,恰好就是另一位“坑王”——《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R·R·马丁。马丁大爷本来是《迷失》的脑残粉,但看完大结局后直接崩溃,与达蒙·林德洛夫在媒体上互飙脏话(这段八卦请大家自行google这两人的名字就能找到)。马丁还宣称,自己绝不会像林德洛夫这个骗子一样,自己的《冰与火之歌》每一个伏笔最后都会有解释。当然,追了《冰与火之歌》近二十年并打算继续等二十年的粉丝们听完之后一个个笑而不语,并祈求马丁长命百岁。

(上图:乔治·R·R·马丁和他的《冰与火之歌》)

如果说世界上最恨林德洛夫的人是马丁,那么世界上最爱他的那个人应该就是我了。几年前,我做了一件自认为比写完博士论文还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我用了像博士论文那样篇幅的文字,把《迷失》这个坑给填上了,算是帮林德洛夫擦把屁股擦干净了。

但是,即使我没有把这个坑填上,我依旧觉得《迷失》那个挖坑不填的大结局在某种层面上是完美的。可这一回,没有理由帮林德洛夫再擦一次屁股了,因为《普罗米修斯》的挖坑不填,与《迷失》很不一样。

1.挖坑必须填上吗?

在声讨斯科特和林德洛夫之前,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是:难道影视作品里铺设的悬念都必须给出解释吗?挖出来的坑,难道都必须填上?

我觉得,答案很明显是——否。

因为,很多被认为是经典的影视作品,居然是可以不必把悬念都解释清楚的。

比如在库布里克的经典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里,到影片结束时仍然悬而未决的谜团至少有:

地球上那块石板为什么要启迪猿人的智慧?

另一块石板在木星轨道上做什么?

它又为什么要把男主角鲍曼变成星孩?

这几个问题同样撑起了《2001太空漫游》的骨架,同样在影片中没有对其中任何一个给出解释(相应的解释其实是在阿瑟·克拉克的续集小说《2010太空漫游》里才给出的),但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质疑库布里克的“不解释”?

另一部库布里克作品、经典恐怖片《闪灵》里,库布里克也始终没有道明男主角入魔的原因(虽然片中有一些很隐晦的暗示)。同样,为什么也没有人质疑他的“不解释”?

为什么同样是挖坑不填,库布里克这两部片子受到的质疑远远没有《普罗米修斯》那样多?库布里克挖坑可以不填的秘诀是什么?

我觉得,秘诀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在这些作品中,库布里克成功地让观众相信,藏在这些疑问背后的原因或者推动事件产生的那种力量,根本就是“无法知晓”的。

既然观众相信它“无法知晓”,那自然就“不可言说”,因此可不言说

这其实是如何摸清观众心理预期的问题。在挖一个不打算填的坑之前,编导必须弄明白,在观众的心里,哪些东西背后的原因是“无法知晓”的。只有当故事设置的悬念落在这个范围之内,观众才不会去质疑坑填不填得上的问题。

也就是说,只要坑能见底,观众就自然会要求你填上。

除非,你把坑挖成黑洞。深不可测,也就不必填埋

我觉得,大概有以下两个这样的面向可以把故事中的坑挖成“黑洞”——

2.“玄”的面向

第一个面向,是怪力乱神。那些超越人类知识太遥远的力量,自有其无法被我们所理解的行为逻辑。对于这些玄妙的神力,我们越是不理解,便越是恐惧。而又因其高高在上,恐惧往往演变为敬畏。一旦心生恐惧或心生敬畏,我们也就无力也无心揣摩这些玄妙力量的意志了。

所以,一旦作品成功拉开事件背后的力量与观众的理智之间的距离,营造出足够“玄妙”的气氛,让观众对影片中展现的力量产生敬畏之心,那么观众自然就愿意相信,这种远远超过他们的理解能力之外的意志,是我们无法触及因此“不可言说”的。

在我看来,这也正是《2001太空漫游》和《闪灵》挖坑不填却可以不被质疑的原因。库布里克成功地让观众感受到,《2001太空漫游》里石板背后的神级文明与《闪灵》里驱使男主角入魔的怨灵都是“玄之又玄”的存在,你只可敬畏,却无法捉摸。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这个角度重新回顾一下这两部经典之作,片中的镜头视角、音乐,乃至节奏,笼统地来看,几乎都是为营造这种“玄妙”氛围而服务的。当然,这是个高难度的手艺,“玄之又玄”与“故弄玄虚”只是一线之隔。

这就是“”的面向。

3.“实”的面向

吊诡的是,黑洞的另一个面向,却是最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玄的那一面唤起了观众的敬畏之心,而生活的这一面,则唤起了几乎所有观众再熟悉不过的、对生活的不可控制感和不可预期感。因为现实生活本来就充满无常,有太多的人、事、物意外出现,又莫名消失。生活中太多的缘起缘灭并不由我们自己的意志来控制和预期。

因此,如果一部影视作品可以成功地唤起观众对生活之无常的体验,并把它投射到故事之中,那么观众也许就不会对事件背后的那个“因”有太强烈的渴求。这时,影片对谜底的留白不但不会激起观众的愤怒,反而可能成为点睛之笔。

在奉俊昊的《杀人回忆》和大卫·芬奇的《十二宫杀手》这两部“悬疑”名作里,编导只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追寻谋杀事件背后真相的过程,结尾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观众对这两部挖坑没填上的作品却有相当程度的宽容。我想这正是因为,与库布里克的玄妙正好相反,奉俊昊和大卫芬奇成功让观众相信,在纷繁杂乱的现实生活中,真相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它甚至是奢侈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

当然,这个面向也不是只有现实题材才可以涉及。在怪兽题材的《柯洛弗档案》(Cloverfield)里,编导完全以主人公主观视角展现怪物蹂躏纽约的过程。直至影片结尾,观众也不知道怪物从哪里来,最终是否被消灭。但这一巨大的留白反而提升了作品。它让观众觉得,这正像生活,并不是所有的事都有因有果。

这就是“”的面向。

4.《普罗米修斯》的坑

“实”与“玄”这两极都在黑洞之内,都是我们的理智无法完全掌控的领域。对于这些无法言说之物,编导有权保持沉默。

我猜想,斯科特和林德洛夫为《普罗米修斯》所选择的,本来是“玄”的那一面,只不过他们给做成了半吊子。

前面说到,《普罗米修斯》最后留下三大疑问:工程师创造人类、毁灭人类的动机,以及生化人David的行为动机。

对于这三个疑问,如果斯科特大胆地选择挖坑不填,那么他就必须把工程师和David塑造得无比玄妙才行。

在工程师这方面,《普罗米修斯》开篇时对工程师的渲染是相当成功的,而且恰恰就是给人相当玄妙的感觉。因为在这一幕里,工程师看起来根本就是“神”。

关于神造人的动机,片中有一段考古学家Holloway与生化人David的对话。David提出关于创造动机的疑问,Holloway却说,我们创造,只是因为我们可以。——神的意志的不可揣测。

如果影片一直能保持工程师的这种形象,那么神造人的逻辑就是一个人类无法窥视的黑洞,那么这个疑问自然就可以不必言说。

可惜,这样的玄妙感逐渐在影片中后段瓦解了,因为工程师的形象越来越从一开始的“神”滑向似乎可以被地球人的逻辑所揣测的“高科技外星文明”。

于是,黑洞就慢慢变成了浅坑。

再到后来,唯一一个活着的工程师苏醒,神的意志从创造变成了毁灭。在这一幕里,面对人类的请求,工程师的回答竟是不加解释的杀戮。

斯科特其实是可以在这一幕力挽狂澜的。因为这种“不理会”的背后,潜台词其实可以是:“我创造你,或者杀你,与你何干?

要充分表现出这句潜台词的力量,就必须让工程师重新回到一个与人类有遥远的距离感和对人类有巨大的压迫感的氛围中。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工程师重新变成一个神。但可惜的是,影片中的处理远远没能达到这样的力道。因此,多数观众看到工程师的杀戮举动时,感到的不是一种对神的意志无法揣测的敬畏,而是莫名其妙。

至于生化人David的行为动机,就更加莫名了。从有限的线索来看,David很有可能是在看到神殿之门上雕刻的文字中获得了天启(因为当被问起是否能识别门上的文字时,David很不自然地回避了),从而了解到工程师的某些意志,进而表现出后来试图培育出异形的怪异行为。如果David果真是获得了“天启”,那么斯科特应该花更多的笔墨表现出天启的神秘感才行。还是那句话,必须够玄妙,观众才不会追根问底。

可遗憾的是,影片中David的行动很神秘,但包裹这个人物的氛围却缺少神秘感。所以“玄妙”也就变成了“莫名其妙”。

(上图:生化人David)

归根结底,坑是不是需要填,取决于挖坑的姿态。要么“玄之又玄”,拉开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敬畏;要么脚踏实地,让观众陷入真实生活的体验中。除此之外的挖坑不填,或许都会受到观众的质疑。有很多观众觉得《普罗米修斯》太玄了,玄得简直有些莫名其妙。但是在我看来,《普罗米修斯》的问题是它还不够玄。本来想挖黑洞,却一不小心只挖了一个浅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玄与实,从《普罗米修斯》看“挖坑不填”的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wi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