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谥号文正。晚清名臣,汉人里最牛的。如果当年曾爷哪根筋没搭对,又或者说哪根筋搭对了,问鼎也不是全无可能。真那样的话,整个近代史都要改写。虽未能一改江山,但世界却在他手里拐了几道大弯。
很多人崇拜曾爷,封他为圣,是成功学追捧的大明星。你去机场书报摊看看有多少关于他的书就知道了。被人在方方面面称道,确实古今少有。有一联高度概括其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这评价已远远超过了孔老师和孟老师。个人觉得有点过。
总结一下他这一生做过的几类大事:
1、考。从童子试开始,秀才、举人、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2、在京十一年连升十级。27岁入翰林后,庶吉士、检讨、侍讲、文渊阁校理、侍读、会试同考官、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詹事府右春坊左庶子、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38岁官居二品。
3、平叛。41岁奉命募勇。两年后率水路两军征讨太平天国。大胜大败几起几落。53岁攻陷南京,步入人生巅峰。
4、平捻。在安徽、山东剿匪,被土匪打得狗血淋头。军事实力甩土匪两百多条街的太平天国打得过,土匪打不过?原因在于自裁湘军。
5、主办洋务。办江南制造总局、译书馆。改造枪、炮、火轮。遣送第一批海外留学幼童,培养大批海龟回来加速清朝灭亡。
6、主办天津火烧望海楼教案。使大清躲过一场浩劫,也留下身后骂名。
7、主审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案,回任两江总督。疑似脑溢血,卒。
姑妄评一下曾爷的正、反、争议面。遗漏或偏颇,莫怪。
正:
1、明辨是非、洁己奉公,铁腕治贪腐;
2、重学倡文。秉程朱理学,纳宋明儒学,创“湘乡派”古文。公务邮件写得没谁了。大力推动西方文化,加速军事科技水平提升;
3、知人善任。是个好HR、好博导,聚拢、扶持了大批文官武将,帐下人才济济;
4、知己不足而改。对自己要求苛刻到变态。吃喝拉撒坐立读写定了好些规矩。最大的转变是为父守丧期间经人指点,从道德经中体会到以柔克刚的重要性。此后从刚强自负转为圆融虚己。才使得碰壁掣肘的局面大为改观,仕途起航。
5、治军严苛。选将要求德才兼备、智勇双全,儒生士子超过半数,史所罕见。选兵以朴实健壮的乡农为主,用忠义伦理思想洗脑。后来的诸多军阀、蒋、毛等领袖均深受其影响。
6、谋国尽忠。凭一己之力,选贤募勇,鼎盛时达12万人。破贼后自剪羽翼,保大清稳固。
反:
1、建军秉承将必亲选、兵必自找、层层节制的原则组建军队。虽加强了凝聚力,但也开创了兵为将有的局面,说白了就是私人武装。为军阀割据、混战埋下伏笔,最终还是百姓深受其苦。
2、私人军队兵饷难筹。各地税赋不支,进而设卡抽厘,民怨沸腾。长期欠饷助长歪风,每攻一城必洗劫。很多朋友说这都是有原因的,可以谅解。我想,谅解与不谅解的最主要差别恐怕是落没落到自己头上。
3、杀人太多。有借人头立威、有冤假错案、有屠城杀降。虽然古有一将功成万骨枯、大丈夫不拘小节之类的训示。但他错杀、冤杀、滥杀实在太多,且毫无怜悯之心。以至于募勇早期,在长沙审案局时就得了“曾剃头”的雅号。单凭这一点,“圣”这个字跟他之间就隔了十万八千里。表以为我冤枉他,给大家看看曾爷自己留的字句:
“屠戮净尽,三省官绅士民同为称快。”
“九江克复,闻抚州亦已收复,建昌想日内可复,吉贼无路可走,收功当在秋间,虽迟至冬间克复,亦可无碍,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网耳。”
“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
“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
“今日未接弟信,不知刘玱林一垒究竟如何,其已降之三垒已杀之否?”
“二十九日有三垒出降,全数杀之。”
“初一卯刻,安庆克复,城贼诛戮殆尽,并无一名漏网,差快人意。”
“劫数之大,良可叹悸,然使尧舜周孔生今之世,亦不能谓此贼不应痛剿。”
4、在天京,他所奉行的正是杀光、抢光、烧光政策。天京城破,曾国荃纵容湘军随性而为,金山银海,肆意掳掠,上百艘货船运资财回湖南。之后一把火把证据烧个干净。向朝廷汇报说南京城里一个钢镚都没有。读了上面几段来自曾国藩家信的话,你觉得这脏水还能都往曾老九一人身上泼么?满嘴仁义道德、黎民百姓……可活生生杀了那几十万人难道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为什么百姓不去安居乐业要搞革命?曾国藩明白大清积疾、敌强国弱,根不在叛、捻、暴民,而在吏治。仍然要杀杀杀屠屠屠,说到底,敬天悯人说起来容易,与既得利益一权衡,人人都无法高尚。
争议:
1、何不问鼎。太平天国平叛后,曾爷手握十几万重兵。李鸿章的淮军听凭调遣。清朝唯一的水师是他一手奶大的。俩王带四个二四个尖儿。完全有实力北上跟慈禧老娘们儿,哦不,老佛爷沟通沟通。就算不挪窝,给个亲王也没毛病。毕竟咸丰说过这话。为什么要自裁湘军?为什么?!你缺心眼吗?其实湘军裁与不裁,后果很难讲。清军绿营已将南京战略合围。尽管战斗力低下,还是能打的。之所以不用,是满人一开始就想用汉人打汉人。就算湘军能把绿营团灭,也要自损八成。此时如果洋人来犯,国必破。这是军事考量。曾国藩读了四十多年书,眼都读瞎了。封建伦理夯实得很。哪怕再成王败寇,难逃不忠之名。万一失败,满门抄斩不说,八辈祖宗攒的这点英明尽毁。他不敢冒这个险。倒不如自剪羽翼,留后世美誉。但北上这事到底能不能成?其实概率很高。别忘了太平天国是怎么席卷江南的。大清气数已尽,像个将死之人。你拿人参当大米饭喂,也不过徒增几年阳寿。曾爷保大清其实是逆天行事了。到晚年他才明白这一点,悔不当初。
2、卖国求荣。天津望海楼的结案,令天下士子愤然。巨额赔款、交足数人头偿命、涉事官员流放。实在有损国格。呸!耻辱!但百姓向来瞎BB来劲,为国捐躯装怂。晚清的马刀鸟枪,与洋人的坚船利炮差了不止两百条街。与历次不平等条约类似,如果不签,保准亡国。签,还能缓口气,搞生产建设,将来没准儿能翻盘。自古至今,这都是当权者要做的理性抉择。太多选错的国家早就消失了。因此不能简单的说对与不对。事儿本身肯定是恶心,但能免于破国,主权还在,家事自理,又是好事。可保下来的是烂透的晚清,似乎也没好到哪去。但假如真开战,烧杀抢掠到咱家祖上,可就没咱在这吃饱不饿了,好像还是好的。那你说万一要是洋人发慈悲very绅士,不仅不杀人,还帮我们搞建设,是不是还不如国破?那要是再万一,哪天洋人玩够撤了,把长白山金氏家族扶持起来接管中国,你我结局如何?看来好与不好,当世没法评论,后人也是瞎说,只有上帝知道。
回到本书,是本曾氏演艺。唐浩明正史野史都查过,发挥空间大。文字水准算是比较高,把人写活了。小时候的事没啥可写的,是从回家奔母丧,募勇前夕写起。推荐一读!
我是罗锦书,一个在文字中漫步、撒欢儿、沉思、歌唱的灵魂。欢迎加微信以文会友:timothy42120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