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涛
一,
前短时间老婆带女儿参加了一个与环保有关的活动,有四五十人参加。她见到一个15岁的个子高大的男孩被妈妈握着手腕。不管是参观农场的亲子园,还是在一个大院的房间里听老师讲课。近一天的时间里,他妈妈的手,几乎都没有放开过。
也许是发现了大家的好奇,那个妈妈就解释说,她的儿子是自闭症。
三岁的时候发现的,不知怎么回事,就喜欢一个人呆着,不喜欢与人交流。从此,她就走上了带孩子“治疗”“自闭症”的道路。孩子也没有办法上正常学校,一直在特殊学校上课。
十年前,我在郑州,一个东北的文友托我打听郑州一个挺有名的自闭症康复训练机构怎么样,说合适的话,他想让妻子带孩子去那里(他的孩子也是自闭症,心情好的话,会回应父母一句,一般都不搭理父母)。我到那个机构后,看到不少自闭症的孩子的脸,明显的与众不同,吐字也很不清晰。
但是这个15岁的少年,我没有亲见,我老婆说,他的脸看起来是正常的,不古怪。
(这个图片的孩子的脸上的表情,明显与众不同)
(一个同样孩子有轻中度自闭症的朋友说,中重度自闭症的人的脸,看起来会与众不同,轻中度的自闭症与常人无异),只是他身上死气沉沉,就像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一样,没有一点活力。说话声音很小,表情是那种很温顺的表情。
我三岁的女儿对他笑了一下,他也对我女儿笑了一下,很腼腆很温和。
有个人问他叫什么名字?
他低声回答了:***。
然后让我老婆吃惊的事情发生了,他妈妈居然当着众人的面,以对待三岁小孩的口气,纠正他说:你应该说——我叫***。
然后这15岁的少年,就再也不吭一声了。
当时他背对着我老婆,所以没看到他当时的表情。
我老婆对我说:这妈管得太宽了吧?直接说名字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加上“我叫”两个字?
她觉得这少年没有活力,与他妈妈管得太宽有关。这都15岁了,还被当两三岁的小孩一样对待。
何况,就算是两三岁的孩子,也没有必要这样纠正吧?
即便是两三岁的孩子,被这样纠正,也会心里不爽。何况是15岁的少年?他也许自闭,但他不是白痴,他也有自尊心。这样被当众纠正,他内心或许会深感羞耻吧?然后会更自闭了。
二,
老婆讲的这个情况,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讲过的类似的事情。
她家花了很多钱和人情,这才有机会带三岁的儿子去全省最好的公立幼儿园。到那里第一天,老师要考察下学生,指着桌子上五种不同的糖果,问小孩喜欢哪个。
小孩指着其中一个回答:“这个”。
老师很不满意,教他:“你要说——我喜欢这个!”
他连续这样逼孩子了好几次,但孩子却沉默以对,拒绝按老师的要求这样“修改”和“复习”这样的话。
然后老师就开始抓狂,指责孩子不听话、不配合,不善于学习。
我朋友很失望,又考察了下幼儿园其他老师,及其他幼儿园,最后果断放弃了这个来之不易的名额,转头去了隔壁硬件条件差一点的私立幼儿园。
这个私立幼儿园的老师都很有爱,给孩子爱与自由。她的孩子最初进幼儿园很不适应,但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里的老师,很享受在幼儿园的时光。从而顺利地度过了分离焦虑。她儿子在这家幼儿园做的一些事情,如果放在那个“全省最好的”幼儿园,恐怕会被老师们严厉批评,从而恐惧上学了。
还有一个朋友,她的孩子也有类似的经历。
幼儿园老师指着画本上一个图画问:这是什么?
她儿子回答:萝卜。
老师皱起了眉头,纠正说:你应该说——这是萝卜。
老师要小孩按他纠正的标准答案重述一遍,小孩不愿重复。
老师就对我朋友说,你儿子有问题啊,怎么这么不听话?……
这样的老师,大脑是有多僵化刻板啊!由他们来做幼儿园的老师,实在是太误人子弟了。
三,
这个妈妈始终握着少年的手腕,而不是手握手,也不是由少年牵着她的手,而且一直没放手。不管是在农场,还是在院子里的房间里听课时,少年一直都非常老实。特别是听课时,从头坐到结束,好几个小时,都一动不动。而即便是如此老实,他妈妈却还始终握着他的手腕。
我老婆的想法是,至少听课时,是可以松开的。放手的话,少年应该也不会乱跑的吧?
她觉得这孩子身上没有一点戾气,没有一点攻击性,常常是面带笑容,非常腼腆,没有活力。
最后他妈妈说:我们回家吧?
他也是笑着点点头。
临走前,那个家长说,孩子在特殊学校学习的效果很差。数学和英语都是她亲自教的,但孩子学的很慢……
由此,我相信这个妈妈对孩子有耐心和爱(从一直握着孩子的手腕就可以看出来),但我也发现这个妈妈没有给孩子自由和信任(同样从一直握着孩子的手腕可以看出来)。
由于我不在现场,没有机会和他们交流,我不知道这个妈妈始终抓着孩子的手腕,是因为觉得孩子必须在自己手里,自己才放心;还是孩子必须在她的掌控下才这么平静。如果她放手了,孩子是不是就会歇斯底里得大喊大叫?
我也没有机会问问孩子三岁前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我只能从侧面了解到上面提到的情况。我觉得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个妈妈实在是管得太宽、太死了,以至于这孩子虽然身体上正是花季少年,但精神上已经是老气横秋了。孩子身上的死本能太重太重了。
如果笼罩在他身上这层死本能消解掉,即便他还是自闭症,也会是个有活力的自闭症少年,不会这么死气沉沉。
就像我有的朋友的孩子,虽然是自闭症(轻度),但因为妈妈给他爱与自由,所以孩子可以上普通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的差距越来越小,虽然不爱交流,但一样很有活力。
四,
有些孩子没有自闭症,但因为父母控制得太严太宽,导致孩子身上还是被死本能缠绕,年纪轻轻就老态龙钟。
比如我在重点高中上学时,一个同学就是这样。她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上等,非常刻苦,在行为方面,也可以算是标准的好学生。她从来不迟到、不请假,不和任何同学争论,从不主动回答课堂提问,说话的声音也非常小。她向来谨言慎行,从不多说话,平时走路都是低着头,见到地上有片纸也会顺手捡起来,再丢进垃圾筒。
大家平时都是爱说爱笑,可她从来不参与闲聊,总是沉默。大家都认为她人很好,但又都觉得她不像一个花季少女。从她身上看不到一点青春少女的风采,没有一点活泼的气息。虽然她是刚16岁的花季少女,但从气质上,看起来就像六七十岁的老太太。
为什么会如此呢?
如果你看到她爸爸,就什么都明白了。
她爸爸是教导主任,非常严肃,不苟言笑,一张吓人的死人脸(就像超级育儿师里面的育儿师那样的脸,按曾奇峰的话说,对孩子很严肃,这是爱无能的表现)。
我们不能说他这样不好,他对学生严厉,也许只是学校职位的要求(所以全国各地的教导主任没几个不严肃的);但问题是,他对他的女儿也是如此。结果呢,他女儿身上就被他投射了无数死本能……
基于此,我赞同尹建莉老师和李雪老师关于自闭症的观点(尹老师的观点见《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李雪的观点见李雪爱与自由的微博。两人的观点是一致的:先天存在的自闭症和其他先天疾病一样,会有;但不会像流行病一样,越来越多。有些自闭症是先天导致的,就像有些人天生就是残疾人,天生就是先天性心脏病等。但也有很多被认为是自闭症的孩子,可能主要是后天养育导致的,就像有些结巴,是因为有个结巴的老娘。不论先天还是后天,给孩子爱与自由才是最好的办法。那种刻板僵化的重复训练,往往弊大于利)。
抛开自闭症不谈,我想特别说明的是,家长需要注意:
不要束缚孩子,不要给孩子投注太多死本能,让孩子年纪轻轻就死气沉沉。
对孩子意志的控制,和严厉僵化地训练方式,都是在害孩子,在扼杀孩子的生本能。在宽松愉快、充满爱与自由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身心才会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
感觉我国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这一块很不足,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宣传如何正确对待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孩子打开心结,而不是加深孩子的心理问题。
故事让我想起女儿小时候的一件事。她5岁时经朋友介绍进入一个很有名很难进的机构学芭蕾,老师非常好,曾在幼儿园给她排过舞蹈非常喜欢她。
一两个月后,某次我送她上课的路上问她在舞蹈班交了什么新朋友?她说没有,我谁都不认识。我很惊讶,她是个特别爱聊天的孩子,基本两次课就有新朋友,怎么会上了多次课都不认识?
她说管纪律的老师盯着,不许我们说话,从一进教室就到墙边贴着练横叉,整节课不可以讲话。
我想起这位纪律老师,六十多岁的老太太,雪白的长脸齐耳短发,从来没有笑容,连水杯都不允许进教室,孩子们只能挥汗如雨一个半小时下课后喝水……
于是我送她进教室特意多留了一会,果然每个进来的女孩子都安静乖乖去墙边贴着。
突然身后响起纪律老师喊我的声音:请你出来我跟你说件事。到了教室外,她说:你的女儿非常没有礼貌!我每次跟她说你要怎么做不可以怎么做时,她只会点头,从来不开口说好的!我们这里不是一般的学校,不光教孩子舞蹈,还要教孩子教养的!请你回去教育一下你女儿。
看着她高高昂起的头和轻蔑目光,不想跟她再多说一句,我说好的!下一次课续缴下一期学费,我们没有付,纪律老师来问女儿你为什么不交?女儿说我妈妈说我不跳了,纪律老师愣了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