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上说:相亲是一种有特殊功能的社交活动,指未有恋人的男女双方由亲友或媒人介绍互相见面交流以确立恋爱和婚姻关系的一种形式。
从定义上讲,这也只是单纯的一种社交方式。就好像现在层出不穷的相亲网站,只不过是把相亲从“线下”搬到了“线上”。
男生讨厌相亲的好像基本都集中在觉得相亲女生要么拜金,要么刷脸,无法体现自己真正的内涵。
而女生大多觉得无法把心目中纯洁的爱情变得充满功利性,而且在相亲桌上无法知道对面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偏执狂。
先说我自己接触过的,就是我工作后谈的前女友。
刚毕业的时候进了一家媒体公司,实习没有工资,试用期一个月工资差不多800出头,每个月还得让家里补贴房租水电和物业,自己吃饭要精打细算,基本几包挂面,几袋饺子就是一个月过去了。
总之就是个穿着某宝地摊货,用着充话费送的手机,下一次馆子花个一两百块就觉得很潇洒的穷屌丝。接触的多的也是些差不多时间毕业,和同学朋友合租的姑娘。
同学介绍了一个跟她一起合租的姑娘。初次见面就把自己吹的天上少有,地上绝迹。约会要去高档饭店,出行必须打车,如果约会在晚上,那吃完晚饭要么就去看电影,要么就去泡吧,总之夜生活要丰富。关键是见面才不过两个星期。
后来实在承受不起她的大手大脚只能委婉的暗示我们不合适,她也是潇洒,走的时候跟我甩一句:“你没这个福气真可怜。”
真是活久见。
后来我问那个跟她合租的同学:“你们女孩子都这么现实吗?没钱就注孤生?”
同学说:“大概是因为她自己的条件也不好,没什么安全感吧。”
后来工作几年,在聚会中也陆陆续续接触过不少姑娘。包括长相、家境还有工作各不相同的,逐渐发现一个规律。
综合条件一般的女性对男性的物质要求更高;条件越好的女性对男性的物质要求越低。
突然发现“仓廪足而知礼节”真是太智慧了。
A妹子家住广州,家里有两个服装加工厂,来长沙开服装店,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陌生城市的商圈占得一席之地。
B妹子在湘南某小县城的工薪家庭,大学在长沙念书也就留在长沙工作,在一个医药公司做着文员。
两个妹子都是在社交圈儿里的聚会认识的,虽然没有熟到可以互相调侃交心,但也从各自的共同好友那里听到过他们的传闻。
A妹子人很大方,即便是介绍相亲的对象,也不会对约会条件框的太死,就算是去吃个麻辣烫也是大大方方,不会在背后说男方不大方,条件不好什么的,合适就在一起,分手了也不会说闲话。
B妹子又不一样,总会想找有房有车吃穿不愁的青年才俊,出去约会也大多是男方掏钱,最奇葩的是自己来大姨妈要买“面包”都是要男方掏钱买。
A姑娘现在的老公是相亲得来的。
B姑娘上个月又分手了,自由恋爱,自由撕逼。
婚姻并不是你爱我我爱你就好了。很大程度上你们俩的三观阶层决定了你两究竟能不能走到最后。
一个刚进城的穷小子你不能指望他心中有诗和远方,一个从小衣食无忧的姑娘你也别指望她能一直陪着你蝇营狗苟。
相亲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你们在交往后心里产生的落差。
门当户对并不是个贬义词。
一个月薪10K的男人一般会想找月薪6-8K的女孩子,180的男人会找个175的姑娘;而女孩子呢,窃以为大部分都抱着“我没有的,你要有;我有的,你可以没有”的心态吧。
新闻多次报道,某某小地方姑娘跟男孩子摊牌,没有房子结婚免谈,也许是这样的新闻太多而导致男性觉得相亲就是金钱交易,女性觉得相亲就是玷污爱情。
然而还有很多没有爆出的新闻是一线城市的丈母娘只想找人品好的女婿,没房子也没关系,女方家买房子搞装修,最关键还是女婿一定要人品好,对自己女儿要好。
相亲并不可怕,也不可恶,他给节奏越来越快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种能在初期就互相了解的办法。
实用,且低成本。
婚姻不单单是两个人爱情的结晶,很大程度上也是两个家庭,两个家族的互相交往与融合。
婚姻背负了太多的责任与承诺,爱情的基础也许就是一句“我爱你”,也许就是特别节日精心准备的礼物,也许就是惶然无措时一个坚强的臂膀。
而婚姻真正就是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未来更多的苟且。有需要平衡的婆媳关系,有互相工作的争吵与妥协,有日常柴米油盐的唠叨,更多涉及到谁洗碗?谁拖地?这些无法避免的鸡毛蒜皮一起组成了最后的婚姻关系。
相亲不是洪水猛兽,他让我们能用一种最低廉最直接的方式去找到心目中的那个THE ON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