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逍影歌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书,只是书名可能会引起误解,其实它是一本实在的沟通指南,不仅能实现有效沟通,而且是传授了一套“爱的语言”。
估计你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只要你细心留意,你会发现自己有些话很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这简称NVC,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他本人就是这种方法的践行者,书中大量他的经历,也说明这种平和方式背后的巨大力量。
图 1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最基础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求、请求。
今天本文围绕书的前六章,来详细解读非暴力沟通的基础,一段沟通包含了这四个要素,就可以有助于促进情感的交流。
在此之前,先了解一下,是什么蒙蔽了爱?
道德评判。几乎所有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都可以归为道德评判。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伤人话语。下面举几个例子:
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想做,那他就“太过分了”。
如果有人开车横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
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冷漠得像个木头”。
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
相反,价值判断,更能反映我们的需求和价值观。一种温和的沟通方式。
图 2沟通暴力的根源,来源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求,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尝试使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戒掉“不得不”,而用“我选择……因为我想……”。
对于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明白这种方式的目的:
图 3一、观察
图 4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下面这段话,就很好的把观察与评论区分开来,展示了一种人类智力最高形式:不带评论的观察。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从上面图片和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负面标签的消极影响很明显,然而正面或中性的标签也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比如,你把一个人定义为“厨师”,就会忽视他身上其他的一些特点。
下面的表格,详细帮助我们区分观察和评论。
图 5二、感受
图 6书中也要求我们学会区分想法和感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少用“我觉得”和各种被动式词汇。只有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才能让别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为了帮助我们贫瘠的词汇表达,作者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图 7 图 8三、需求
图 9通过了解我们的需求、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根据我们的需求,在听到别人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做出选择:
1. 责备自己
2. 指责他人
3.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作者提供一个句式,供我们参考,表达感受与自身的关系:“我(感到)……因为我……”。
例子:
“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此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高手和需要。)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同时,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正是一种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的沟通方式。
四、请求
图 101.提出具体的请求
清楚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做什么。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
一对夫妇的例子,夫人对丈夫的请求尝试:
“我认为你应该让我成我我自己。” ——不清晰
“我希望你给我自由。” ——不具体
“我希望,不论我做什么,你都能点头称是。” ——清晰具体
2.明确谈话的目的
我们想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当然,有时我们希望他人采取某种行动。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父母问:“为什么还不去理发呢?”——命令和指责
父母说:“你的头发这么长,我们担心这会影响你的视线,特别是在骑车的时候。去理发好吗?”——感受+需求
3.请求反馈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需求和需要。
4.了解他人的反应
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对方正在想什么
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5.集体讨论时提出请求
如果不清楚发言的目的,我们的讨论也许只是在浪费时间,而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
6.请求与命令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区分请求和命令,见上图的例子。
【期待本书的下次预告:倾听与表达的技巧】
题图:网络来源+PPT制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