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受戒》读后感

作者: 潇湘晨熙 | 来源:发表于2023-05-09 09:23 被阅读0次

    《受戒》看标题感觉很神圣,第一感觉应该是讲一个和尚如何晋级的故事。看完以后才发现,它原来讲的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和一个情窦初开的小伙子“相爱”的故事。

    《受戒》这篇短篇小说的结构很简单,描写的故事也很简单。每一个部分的开头都是独立的一行,开头总能起到启下的作用。

    第一个部分,开头就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顺着“出家”,作者描写了明海是怎么出家的及出家的过程,之后就顺其自然地描写了和尚的庙宇生活。

    明海出家的理由很简单,也很理所当然。正如原文说的:“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一下子就把“和尚”两个字跟真正的出家拉开了距离。

    和尚在明海的家乡就是一种职业,更准确的说就是一种手艺,跟其他的如织席子、弹棉花等手艺一样,并没有什么区别。明海家的弟兄多,他是家里老四,田不够种,就派明海出去当和尚。很正常,连明海自己都觉得理所当然。

    我突然想到了我家乡的”和尚”。我家乡“当和尚”也算是一种手艺,甚至那“和尚”当的还不如明海他们。明海他们“当和尚”至少是全职的,我家乡的那些“和尚”都是兼职的。只有谁家死了人,叫他们来念经超度的时候,他们才会穿上和尚服,看起来像个和尚。平时跟正常人没什么两样,一样的娶妻生子,一样的干农活,没有一丝丝神圣与庄严的味道。在我们家乡,“当和尚”这个职业是很赚钱的。

    汪曾祺讲和尚的庙宇生活的时候,没有想象中的烟雾缭绕,神秘,庄严,肃穆 。他把和尚们都写的很世俗。

    菩提庵里一共有六个人。一个老和尚带着三个大和尚,加上一个和尚的老婆,再加上一个小和尚。他们个个都有自己世俗的一面,个个都不像是真正的和尚,倒像是一个普通人家的普通人。

    老前辈叫普照,一个枯井无波的老和尚。但作者却说“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一个资深的和尚是“吃斋的”不是很正常吗?作者偏要强调,过年的时间他不吃斋。这和尚当的就颇有我家乡的和尚的味道了。

    大师父仁山,也就是明海的舅舅,他其实是庙里的方丈,可作者说他不叫方丈,叫“当家的”,感觉像土匪的头头。他的桌子上摆的是账簿和算盘,这两个东西是用来计算给别人念经赚的钱怎么分配,及庙里资产的收入及支出。可以看出,当“和尚”的收入还不错,难怪明海对当和尚还有点向往。难怪作者说:“——要不,当和尚做什么?”

    对啊,要不是“当和尚”收入可观,谁还“当和尚”嘛,“当和尚”不就是为了挣钱嘛。

    二师父仁海有老婆,三师父仁渡更像个耍杂技的,风流倜傥。

    几个和尚聚在一起,没事的时候就打麻将打牌,世俗得很。几个和尚的日常也不是念经,而是吃、喝、嫖、赌。作者竟然说“他们都是正经人”。毕飞宇说这是作者的“会心”与“戏谑”。但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写实,毕竟我家乡的和尚就是这样的,很写实。

    第二个部分,从“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沿着“英子家”的这个方向,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很唯美的乡村生活画面。虽然说的是小英子家的世俗生活,但却描写的很美好。

    小英子家的人物关系极为简单 ,总共就四个人,小英子、小英子的爸爸、妈妈、姐姐。

    小英子的爸爸妈妈都是勤劳上进、手艺多的人,再加上“这些年人不得病,牛不生灾,也没有大旱大水闹蝗虫,日子过得很兴旺。”作者用抒情、唯美的语言把农村生活描写的仙气飘飘,跟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一样。

    第三个部分,从“小英子把明海接上船”开始,“她一路问了明子很多话,好像一年没有看见了。”小英子很聪明,也很懵懂,最后直接了断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就此在水面上私订了终身。最后来一段唯美的景物描写,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男女主到底有没有在一起,明海会不会被迫当沙弥尾、当方丈,而最终不能跟小英子在一起......最后会怎么样,读者去猜吧。

    《受戒》这篇小说很短,它的语言很平和、通俗易懂,还有点幽默。它是小说,却没有故事情节,感觉有点像散文,铺垫很长,高潮和结尾却特别的短。

    这种小说结构不常见,不宜用来模仿,但有些写作技巧确实很值得学习的,比如“价值落差”、“戏谑与唯美”、“镶嵌结构”等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汪曾祺《受戒》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dcr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