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将近11点半。写作文将是半个时辰,又要熬夜了,比熬夜还辛苦的都是那个时代为人民做贡献的雷锋同志。
我之所以不做任何铺垫去讲,是因为大抵就没什么必要,学校在3月5日组织我们观看一场长达一个半小时多电影,片名叫《离开雷锋的日子》,让学生做一些观后感,而我着实是有感而发,便动笔写下我的拙见了。

雷锋的生平事迹,我就不做多介绍了。他牺牲时年仅22岁。春风一样的年纪就一九六三年失去了本真的意义。而这场事故的罪魁祸首则是一根晾衣杆儿。雷锋的战友乔安山则是使晾衣杆儿砸中班长的太阳穴的人。
在雷锋离开后,乔安山守灵三天,也戒了烟,后来在铁路站开车。他铭记在悼念雷锋的仪式会上,上级对他说的话:向雷锋同志学习!而他的确是做到了。而且是做得非常好的。

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观念的变化,大集体生活只出现在过去了。而那种助人为乐只图心好的人少之又少了。关于现代社会所探讨的“马路老人扶不扶”也是很好的反映了当今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党和国家一直在强调,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像雷锋同志学习,但是似乎仅限于唱着一首《学习雷锋》的歌。打扫大街过后,又是照常的样子。
我之前也说过,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竞争激烈,金钱作为一种极具诱惑、能快速实现目标的手段,则狠狠压住了之前人们推崇的精神。电影中有一个片段,说到乔安山的车子动不了,只能路过的人帮忙。但路过的车主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老乡得出钱才肯帮忙……但最后电影还是顺着观众的情感给以结尾——最后是靠着原来是雷锋所带的一位女孩帮助的。

乔安山这一生践行了班长的品德,救老人却被诬陷。愁绪不断又抽起了烟。车上搭载孕妇,不给站长亲戚开后门,他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依然会毫不犹豫的前去帮忙。乔安山是如此的坚毅执着,33年后,35年后,每一年清明节他都在班长跟前唠嗑,也正从侧面体现了雷锋对周围的人影响之大。
其实说回来,还要谈到人性的问题。售票员吴娟是听着乔安山对孩子们的报告,才将捡到的金戒指归还,站长才没有找他的麻烦。而似乎一切的事都迎刃而解,但依然有人陷害他是肇事逃逸司机。自私不讲人情,将他逼到绝路。
但每个人只是为了生存,当他们发现学习雷锋不能直接得到利益时,则抛弃了这种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如何赚钱,如何让自己过得更舒服。给我的感觉是,改革开放了,高楼林立了,人们的友情越来越少,越来越薄,越来越假了。只有没有共同利益的人,才能够无所顾忌的畅聊。而事实而事实上,我们所追忆的雷锋精神则是更微乎其微了。

现在老一辈的人还在苦苦的追寻先烈的遗嘱,也许这种精神将要失去,他们却依然不放弃,不改变,默默守护着独属于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如同乔安山一样极力的说服儿子。还记得乔安山他妻子说过这句话:“就为了这点钱,连雷锋精神也不要了吗?”是的。在有些人看来,答案是肯定的,这着实让人深思。
雷锋精神到底是什么?是值得推崇或是否定?在昨日的班会上,让我惊讶的,是有的同学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说,认为学习雷锋没有必要,很无聊,原因是学校规定在学雷锋的那天打扫全校卫生。理由荒唐让人乍舌。同时我感到惊喜的是,有一名女同学也另辟蹊径挖掘了更深层面的东西,她指出,像雷锋做好事的有人很多,单独的指他是因为他有比其他人更值得挖掘的地方。他其实生活的很幸福,他的死也可谓一种恰到好处的结局。
对,人生何尝不是这样?道德不是往下走,这是年迈的乔安山说出的话。现在11:50,比预想的要早,即将第二天了。雷峰还有他的战士,以及那个时代的人,在我的心中更进了一步。
老胡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