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进入教室,彭杨老师的声音已经响起来了,我们错过了开头。课件上呈现的是“旧材新用”,正在对比两则素材,原来今天的课堂是关于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坐定之后,教室里已经是密不透风了。得亏我坐了一张全场最高凳,果然是“坐得高看得远”,一切尽收眼底:师生间的互动、屏幕上的大小字,甚至是一中本校的老师在听课间隙通过手机进行阅卷,都看得清清楚楚。
彭老师的教学流程 1、对比材料,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2、学生习作,得出议论文写作的三种方法——巧用对比显态度、善用类比探共性、层层追问挖本质 3、观看视频《看见》,结合材料学生提炼观点。(学生答案:破除偏见、不浮躁、身处泥沼心怀阳光) 4、教师范文引领(做自己的超级英雄、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 5、学生习作演练:观看丁真视频,结合材料,写一段议论文字。(学生观点:净化网络保持本真)
大致流程如上,很简单流畅,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不知道学生积累的素材有多少,至少我认识了齐桓公、鲍叔、丁真、李子柒、郭美美、犀利哥、“武德”马保国,这些事例,我的学生消化起来怕是需要几节课。
彭老师提出的三种方法,果然体现了高中生的思维。首先,用对比的形式,将不同的论据放在一起,从而彰显作者的观点;用类比的方式,找到符合观点的共性;还可用追问的形式,深挖本质。这三点,初中生来写的话,似乎也可以运用得上。我边听边想,我的学生也可以用这个,也可以用那个,真是替他们带着眼睛来听课的。
而且高中生的思维模式更加全面,现场习作时,我也试着写了一点,还没写完时,已经有人创作完成。展示出来时,学生对于丁真的认知不再是停留在“甜野”二字,更能发现其“真”,更阐述了“不失本真”的观点。

听完课后,我跟其他老师都在说,还是年级越高,越能产生共鸣。带初三的学生是教不出这样的感觉来的,但是可以试试,让他们写有深度的文章。
要不是后来的评课中,有老师针对这堂课提出了新的做法,我会觉得这节课毫无缺点。另外一名老师看来也是高三的资深老师,指出了这节课在前面指出方法的时候,用“劣等作文”来替代这三篇佳作,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比对、修改的方式来自己总结出写高分作文的方法,她的话中最得我心的话是“好学生作文写得好其实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那是他们自己学得好,而差的作文是普遍现象,只有让大多数人明确‘原来作文可以这样写’,才更能提高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分数。”好像真是这样,那些写得好作文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爱阅读、爱思考的,他们的作文得益于自己,而非老师。
后面她还提出了不用视频等措施,我倒不置可否。但是后来一想,要是在课堂上先用几篇不好的文章来引入,那观摩修改的时间怕是要花掉不少,这节课积累运用素材的任务怕是完不成了。公开课,自然还是要有公开课的样子。
听君一堂课,胜读一本书。对于我接下来的作文指导课,我更有方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