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教初三语文时,我接触到了批注式阅读。想到以往鼓励学生写,却下笔无固法的困窘,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虽然我的学生是一群时间紧张的准毕业生,再来学习并适应一种新方法有风险,但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我们的人生历程,被往昔岁月中的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定格,所以成长有了痕迹。我们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恰好也让我们的阅读有迹可循。”这是开始批注阅读指导的时候我跟孩子们说的。
为了让学生更快习得方法,我选用了七年级的《春》以及九年级的《我爱这土地》,一散文、一诗歌,且都是已学过的内容。《春》中经典段落,“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注段落中的景物和不同感官角度的词句,他们的记忆被拉回七年级,“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写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写下这句话后,我展示了批注成果,直观地告诉他们这就是“注”与“批”。
课后,有学生高兴地告诉我,“老师,我懂了,批注式阅读就是做课堂笔记。”一听这话,我有点发蒙。我打开他的资料,略显凌乱,有删改的痕迹,“是吗?你做笔记会涂涂改改吗?这些印子可是你将来宝贵的财富。”
看来学生还没有尝到自主批注的甜头。于是,之后的课堂上我又选用了九上《新语文经典读本》上的篇目,借周同宾《岁月深处的牡丹》领着孩子们圈画出岁月的痕迹。这是一篇即景抒情表达对母亲的怀念的文章,没有了辅助资料,他们肆意地运用手中的笔,对作者笔下的景及文中的情进行揣摩。有一段,“石榴花正开得热闹炽烈,一朵朵都像嘬着的小嘴巴吐出火苗似的红瓣儿,恰好有一枝伸向娘的头顶,在风中摇曳,摩挲娘乌黑的鬓发。”有人瞥见其中的拟人情态,有人抓住了红与黑的对比,有人说,“这就是作者记忆中娘最美好的样子吧。”这些或浅或深的内容经他们的口说出,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原来阅读的魅力就在那一笔一划间。
慢慢的,学生也能感悟到自主思考批注与被动摘录笔记的区别,而且,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还会有更多思维的碰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