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斌老师关于“聚合”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是让我获益匪浅,虽然我对于“聚合”还不是十分了解,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去进行定义和描述,但是,我却对此心生向往,甚至还有想要尝试一番的冲动。
之所以说这次的公开课,我是确实花了一点心思的,就是因为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刻意将“聚合”思维融进了教学过程。虽然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未必科学合理,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公开课教学中,努力展示出一些能够引发思考启迪智慧和的“聚合”点。

聚合点一:诗体
学习一首诗,首先得了解诗体。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唐诗一般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也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因为有严整的格律,所以又称为格律诗。
在教学伊始,我便创设一个问答环节: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七言律诗,同学们,你们了解七言律诗吗?谁来说说什么是七言?律诗又有什么特点?通过师生的一问一答,暗藏其中的知识点,就这样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复习和巩固。

聚合点二:诗人
提及唐代诗人,有一些名字就不得不提:被世人称之为“诗仙”的李白,和李白齐名的“诗圣”杜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醉心田园风光的孟浩然,以苦吟闻名天下的贾岛和孟郊,追求语言浅显直白的白居易……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诗人杜甫,我让同学们在汇报自己所了解到的唐朝大诗人之后,通过观察图片,猜出李白和杜甫,然后借助一个对比性很强的表格资料,让同学们比较全面地了解李白和杜甫。

聚合点三:诗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之所以被清代的浦起龙赞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原因就在于,杜甫在抒发快乐心情与展现家国情怀时,不仅紧扣住“喜欲狂”与“愁何在”这两处神态描写,还大量运用了“涕泪”“却看”“漫卷”“放歌”“纵酒”“作伴”“还乡”“从”“穿”“下”“向”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这种借助人物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达心情与感情的方法,就叫做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的抒情方法,叫做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又被称为借景抒情或者触景生情。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法,我又尝试着将另外三首学习过的古诗“聚合”了进来。
第一首诗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采用的抒情方法就是直接抒情: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王维)一人。
第二首诗是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几乎全文都在写景,所以采用的抒情方法自然而然就是间接抒情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三首诗是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景(间接抒情),后两句写的是人(直接抒情)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李白)举头望明月,
(李白)低头思故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