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继续求学
我上初中那年织姐嫁人了,嫁的是隔壁远房刘姓家姑姑的儿子,在崇礼镇西北方向2~3里处的张庄,叫张代泉,他也不是亲生的。
因为沾点亲,相互了解,没怎么费周折,这桩婚姻就定下来了,其实一点血缘关系也没有。
织姐出嫁后不久,在新疆成家的二姐生了她的第一胎,是个女儿,因为没人照看,父亲就让继母过去了。
继母与二姐也和不来,估计是觉得光有付出没有收入,一气之下,从二姐家出走到别的人家去看孩子了。
1971年7月,也就是我高中刚上完一个学期的时候,父亲带着我也去了新疆。
当时二姐在农七师车牌子试验站工作,姐夫是文革前北农大毕业生,他在农七师车牌子气象站工作。气象站占地面积不大,就在试验站的地盘上,行政上归试验站代管。
我们是奔着二姐和二姐夫去的,户口也就落在了试验站,站上另给了一间住房,大家商量后决定,又把继母从看孩子的那家接了回来,一场家庭纠纷就这样算解决了。
我和父亲到新疆时,二姐刚生过二胎不久,是个男孩。虽然是分开吃住,两个孩子仍是由继母照看,父亲在站里的“五七排”,类似于集体所有制的生产小队干些农活。
当时车牌子地区还没有办高中,我的学生关系就转到了农七师师部所在地奎屯市的“七·一”中学。
奎屯市离车牌子100公里,我常年住校,只有假期才回去一趟。每月花费约20元,主要有父亲供给。
大姐、三姐也在车牌子地区工作,车牌子地区共包含:123团、126团、127团和128团四个团场。
大姐起先在123团的16连,后又调到7连;三姐在128团的4连,大伯家的堂哥嫂也在那里工作。
我每次放假回车牌子时,几个姐姐家分别都要住上几天,她们也都会给我些资助,20、30不等。
到奎屯“七·一”中学不久就赶上了农七师的教育改革,把我们两个班(一班普高,一班师范)和教课老师一起迁到小拐地区的136团,名曰进行教育革命尝试,半工半读,一个月每人发20元工资。
不知道是认识到了不成功,还是另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只进行了一年,全部又迁回了奎屯。
返回奎屯后继续上了一年多高中课程,1973年的8月份正式毕业。
由于当时还没有像我们这样的毕业生分配的先例,闲等了半年,直至1974年的4月,新分配方案才下来。
分配的原则是,家在奎屯市区的学生全都分到了高泉(124团),其他都各回原单位。我等于是从车牌子地区上去的,试验站离123团近,就分到了123团的14连了。
当时的工资是34元/月,一年一涨,第三年是44元/月。之前干了一辈子的老职工每月工资才38.92元,与它们相比,已经是好多了。
我的工作关系在123团14连总共保留了三年半的时间,其中在大田劳动半年,在本连学校代课半年,又被单位推荐到本团办的“五七大学”进修两年。
五七大学期间工资收入不减,学的主要是三大作物(小麦、玉米、棉花)栽培,目的是为连队培养技术员。
五七大学毕业后,又回14连实习了半年。实习期间正赶上1977年恢复高考,抱着碰碰运气的态度我请了一个月的假复习。
当时报名的人很多,连里规定:考上了算单位委派,工资全发;考不上算个人行为,按事假处理。
很幸运,第一年就考上了新疆工学院(后合并为新疆大学),当年的高考已近年末,正式入学是1978年的3月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