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宫山顶,在通山县城,我刻意打探“大汉皇族村”,竟无人知晓,感觉挺郁闷:出行前在网上找过“中国皇族村”,它就在咸宁区域内,怎会问不到呢?由是便自我安慰:可能是发现未久,鲜为人知吧。
其实是我傻。自通山返咸宁的路上,问司机“哪里还有成片老房子”,立即就有了答案:刘家桥。 车停道边,青山下一泓小溪环绕着的连片古民居,被一座精致秀美的廊桥隔成田园诗画,这样的景致映入眼帘,怎不心旷神贻! “水秀山青古道萦纡墨第,峰回路转小桥飞跨刘家”。
廊桥上的楹联告诉我们:这就是号称“中国第一皇族村”的刘家桥。
刘家桥之名,肯定是缘自廊桥了:碧葱葱,几株古柳掩映;清悠悠,一脉白泉反照。一座独孔石桥,拱成白泉河奇观。桥上建廊亭,廊亭内梁雕有龙凤八卦图。青瓦盖顶,两侧用青砖砌成方孔花格拦护墙,墙内置有长凳,供路人休息。听说昔日桥东头设有炉灶、木制大茶桶、小竹茶筒,一年四季,村民轮番烧茶,免费供行人饮用。桥西河沿店铺,可供吃、住、购物。古代和近代,这里是湘鄂赣邻近各县交往的主要通道。正午时分,公路旁足球场大小的停车场,满满当当俱是武汉牌照车。武汉人会玩好吃,跑到这里当食客了。
伫立廊桥张望,刘家桥村四面环山,白泉河穿村而过: 河水清澈,水中游鱼小虾、螃蟹、石鳗,竟清晰可见;两岸河沿,俱系青石垒筑,民居房建有石砌洗衣埠;两道石堰拦河壅成滚水坝,形成弧状瀑布;堰头有水车旋转,河畔有女人洗衣,河心有鸭子嘻戏,亦有竹簰撑篙者水中玩耍……
据了解,刘家桥村于明代崇祯三年始建,繁衍至今已有十八代了。相传,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小弟彭城王刘交的第五十三代刘用谋,跟随明太祖朱元璋起义,在他部下任副总戎。天下平定后,敕封刘用谋镇守岳州。洪武十一年以病告休,在其子刘元武的陪同下,返乡江西瑞州天宝。途经咸宁不幸卒于白沙,灵柩落放当地包方村,后移葬于此,刘元武就在刘祠村安居了。至六十代刘伯常,发现刘家桥四面环山,中间有开阔地,状如葫芦,土地肥沃,一条小河从中流过,是一块风水宝地。便带小儿子刘如鹤来这里兴基创业。始建老屋、下厂(用于竹麻造纸)、鹤皋学校、石拱廊桥。后刘如鹤二儿子刘世宏分支构筑上新屋,刘世宏曾孙刘大本再分支构筑了下新屋,至清朝道光十三年全部建成。
据说计,刘家桥民居总建筑面积35000平米,共有大小房屋740间,楼道38条,天井54个。廊桥和独木桥各一座。老屋依山傍水、自下而上拱成阶梯,凸显明清特色,房屋多为两层:屋内一进几层,石凳、石沟、石天井;厅堂高大,巨梁横跨,雕梁画栋;房房相连,房厢相接,廊道相通,楼道深巷迂回曲折,“行至幽厢疑抵壁,推门又见一重庭”。屋外青砖到檐,石门、石窗、石板路;青瓦盖顶,垛墙斜伸,门庭严谨。
刘家桥非但拥有“彭城世居”之皇族荣耀,亦有“墨庄世第”之美誉。“不求富贵在,但愿子孙贤”乃先祖刘如鹤家训。这里民风淳朴,古韵犹存:石碾、推砻、纺车、碾槽、榨坊、花轿、竹轿,世袭至今;犁耙、风车、水车、连枷、晒垫、盘篮、蔑箩、竹笱、石磨、舂臼、水臼、吊锅、火塘,不胜枚举;关门床、太师椅、八仙桌、春台桌(书案)补家传之物,花纹图案,雕工精细,形象逼真。
穿行于民居瓦屋,环绕在厅堂与厢房之间,宛若游走在明清时代,最深切的感受是,应在这里立一块牌匾,上书七个大字:——“鄂南民俗博物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