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0月的一天,
在山西省北部的应县县城里,
一家照相馆收到一封陌生人的来信。
信上说,
希望照相馆的人,
能帮忙拍他们县里的一座木塔。
随信,还附上了一块银元。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b4f113b448354944.png)
店老板感到非常奇怪,
从来就没有人这么干过,
而且,
他也不知道这个人要拍个塔干嘛,
老板看了看地址,
是从北京寄过来的,
署名是:
梁思成。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98d652f4942424a0.png)
梁思成之所以想了这么一个点子,
正是因为一本, 叫《营造法式》的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9849c87c91d1319e.png)
有一次,
父亲梁启超给他寄了这本书,
书里提到了许多艰涩难懂的古代建筑用语,
其中,叉柱造,
这一样式让梁思成百思不得其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2226de9d2f2e7c22.png)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
听说山西的北部应县,
有座11世纪左右的木塔。
同时代的古建现存在中国的,
本来就少之又少。
并且在11世纪,
《营造法式》也刚刚问世。
所以,冥冥之中,
梁思成觉得这应该有些联系,
连洗脸、吃饭、走路,
都惦记着这座木塔。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884932ab0af5c583.png)
但从北京到山西,
实在太远了,
他也不确定那座塔还在不在,
万一去到那儿,
木塔早已经毁掉了,也是得不偿失。
所以他想了一种,
放在现在都很潮的方式。
他就提笔写了开头那封信,
因为不知道应县有哪几个照相馆, 索
性就写,试投到:
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a1c2f6c268cc0eab.png)
没过多久,
那家照相馆也果然如约,
发回了照片。
而梁思成前脚拿到照片,
后脚就踏上了开往山西的火车,
到大同也没有休息,
雇了汽车直奔应县。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0259deec8cb56a91.png)
当他站在这片,
荒芜的盐碱地上时,
借着夕阳凝视这座木塔,
那金黄色的剪影,
带着近一千年的风尘,
高大而萧瑟,
着实让他震撼。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e4b16d53e03865f3.png)
每当日出日落,
木塔的影子,
就会遮住这个小小的县城。
这巨大影子,
每天循环往复的出现和消失,
已经持续了近一千年。
这座木塔,就是释迦塔,
俗称应县木塔。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e00aa12710b70a05.png)
这座全木构建筑,
高60.73米,
用2600多吨的松木材料建成。
关于它,当地还有这样一句俗语:
砍尽黄花松,
建起应县塔。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2d0f53dc0b0d4264.png)
这座建于辽代的摩天大厦,
在建造的过程中,
没有用到一根钉子,
却挺立了960年。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8d5107e14c9d35f7.png)
为了解开它的营造奥秘,
梁思成反复测绘了整座木塔。
还有一次因为打雷,
惊得他差点从塔顶掉了下来。
终于,
他发现在这座塔的顶角处,
有着在《营造法式》里,
记载的:
叉柱造。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6f99cd70972fe6b9.png)
这跟中国古代一种叫孔明锁的玩具很像。
这玩具的原理,
就是靠榫卯之间的咬合,
让它很难被拆分。
但只要找到机关,
每一块木头却又能轻而易举地分开。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0ef48e4aa4176d9e.png)
应县木塔里的斗拱,
和横梁之间的木柱,
都是运用着孔明锁这样的原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c27b32092875aeeb.png)
木塔呈八角形构造,
在搭建塔层时,
每一根木柱的两端都开一个十字形榫卯,
将木柱的上下两端,
都卡在八角形的横梁交叉点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9b7dd6d926cbbe1e.png)
一方面避开了短木材建不了高塔的缺陷,
另一方面,卡口式的建筑结构,
通过八角形隔层的固定点,
平分了每一层的重力,
加固了塔身的稳定性。
它就像是孔明锁,
一环扣一环。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8101c5a7d396cbac.png)
应县木塔一共九层,
五层明格,
四层暗格,
每层明格都是一座佛堂,
每层暗格则用来加固木塔的承载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7a5f4a5553bf3d24.png)
应县木塔屹立了近千年,
但在建国初期,
塔内曾举办了“万人大会”,
每一层都装了喇叭,
坐满了人,
这应该是它建成以来,
承过的最大的一次压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aede11f1d52563aa.png)
如今,木塔的二层,
开始向东北方倾斜,
古建专家开始提出修葺方案,
有说落架大修,
要一个个拆了,
再装回去,
但谁都不会拼这么大型的“孔明锁”。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55c555669115cad5.png)
有的说把三到五层吊起来,
把坏了的二层修一修,
可是万一损坏了其他层的结构,
也担不了责任。
但最后还是不修了,
没人敢修,也没人会修。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3042/1f7b5c43865a978e.png)
在这只有钢筋水泥建筑的年代里,
貌似技术水平已经超越了古代,
可是,我们却没法维修一座古塔。
但无论如何,
凭借着960年前的技术,
应县木塔很可能,
再站立几百年。
网友评论